一汪山泉水,一座小山包,山包下几十栋大棚构成了舒兰市吉舒街道曙光村长麻沟屯的独有风景。不久之前,一次以西红柿为主题的艺术节让这个屯儿和它的柿子红出了圈。艺术节上,一筐筐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品尝和购买。
长麻沟目前有4个社3个自然屯,近40户人家种西红柿。曙光村党支部书记杨忠宇介绍,长麻沟一年能结两茬柿子,头茬在正月育苗,4月份就熟了,一直产到7月份;二茬在5月份育苗,9月份左右就能成熟,一直产到10月份。目前,长麻沟建有标准化日光温室和普通大棚100余栋,年产西红柿110万公斤,年产值1100万元左右。
红红的西红柿,让长麻沟红了,也让村民的生活红火了起来。
说起长麻沟种柿子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长麻沟作为蔬菜种植基地和舒兰矿务局合作。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开始种柿子,80年代开始以种柿子为主,最早种的是‘立春’柿子。这几十年来,几代长麻沟人总结出种植西红柿的诀窍:泉水灌、不打药、不催熟、用好肥。”村民王君波说。
经过四五十年的经营,如今长麻沟的柿子已经有立春、铁皮、草莓、D75等4个品种。立春柿子的品种优势也随着种植时间的拉长而越来越低,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在其他地区也已经不再推广种植了,但长麻沟人并不想放弃这个让他们起家的老品种。“前段时间吉林市和舒兰市农业部门来我们这聊起‘立春’柿子未来发展问题,打算通过嫁接或改良等方式,提升立春品种的产量,让这个老伙计再焕发生机。”
除了把握好柿子的品质,给客户优质的服务也是长麻沟柿子火起来的原因之一。走进大棚,村民正忙着把柿子装箱,有的是红柿子,有的是青柿子。村民通过电商平台把柿子远销到北京、山东、辽宁、广东等地。“根据收货地距离远近,近的就装红一点的,远的就装青一点的,到地方自然红了,有破损的,我们都补寄过去。”王君波说。
“鲜嫩多汁、口感酸甜、绵软起沙。”这12个字概括了长麻沟柿子的特色。这些特色离不开长麻沟优良的自然条件和长麻沟人的不懈努力。
长麻沟屯位于舒兰市吉舒街道曙光村,因地处小盆地,早晚温差大,种出的西红柿个个口感都不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吉舒街道有座不起眼的南山,这座南山上有一眼不太知名的将军泉。老支书沈祥春说:“我们最早种柿子的时候,都不富裕,打口井费劲还费钱,索性就一直用将军泉的泉水灌溉。这泉水40多年没断过,正因为泉水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才让长麻沟的柿子有了独特的品质。”目前,长麻沟蔬菜园区已经有了配套的水井,但仍然用将军泉水灌溉,保证长麻沟西红柿的优秀品质。
“我们这儿的姑娘外嫁出去之后,虽然能把我们这儿的种植技术好种子带过去,但柿子口感仍然有差距,我们周边很多地方都这样,柿子就是不如我们的好,说到底还是‘水土不服’。”沈祥春说。
2019年,舒兰市政府牵头支持吉舒街道建立长麻沟蔬菜园区。“没有园区之前,都是老百姓根据经验自己盖的大棚,当时没有标准化大棚。有了标准化大棚后,一是能增收致富,二是方便统一经营管理。”走进园区,20栋大棚整齐排列,棚里的柿子苗也整齐排布,村民正忙着修建柿子藤,其他村民的几十栋大棚都在园区外环绕。
近年来,曙光村又成立舒兰市吉舒曙光农业专业合作社,打算把种植西红柿的农户都集中起来,集中管理,把“长麻沟”品牌做大做强,向品牌化、专业化发展。
走进将军泉,不少游客正用泉水洗柿子,或坐或卧,边吃着柿子边聊天,十分惬意。依托长麻沟厚重的西红柿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长麻沟蔬菜园区规划了西红柿产业示范区、餐饮住宿休闲区、名胜古迹观赏区、天然氧吧康养区等分区,打造集生产基地、营销平台、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推动种植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吉林市发布)来源 : 中国网吉林作者 : 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