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下乡 科技上新——辽宁夏管一线见闻

手指轻轻一点,吸肥、搅拌、灌溉一气呵成;植保无人机当主角,3亩水田施肥只需几十秒;盯着大屏幕种地,虫情监测、气象预警等数据一目了然……正值夏季田间管理关键时节,记者在辽宁各地走访看到,科技成为农田夏管主力,为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清早,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大有亨村传来阵阵嗡鸣声。挺拔翠绿的玉米地上空,一台农用无人机匀速前进,均匀地喷洒肥料。另一片地里,玉米丛下分布着管网,种粮大户孙继刚在有机肥数字化智能一体机的屏幕上轻轻一点,即可完成吸肥、搅拌、灌溉,一株株玉米在现代化自动滴灌设备下“吃饱喝足”。

55岁的孙继刚去年在专家指导下应用了密植及水肥一体化技术,1万多亩玉米全部实现增产。今年,孙继刚又探索智能化田间管理,安装了温度、湿度等仪器,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水肥作业,实现精准化作业。

三分种,七分管。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道出了夏管新变化:“以前种地只靠经验,现在缺啥、少啥一目了然,我们结合数据和经验,能科学种地、提升产量。”

走在合作社的智慧农业基地,记者看到每隔两亩地就有一个昆虫诱捕器,进行害虫监测、诱捕、捕杀。四周还有多功能气象站、农情信息采集仪、四处张望的摄像头不间断地采集信息。土壤里,各种插入地下的传感器,监测着土壤温湿度和土壤氮磷含量。

在辽宁省台安县,一位农技人员正在查看虫害情况。新华社记者武江民 摄

除了新科技,还有不少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农作物“把脉问诊”。在营口大石桥市水源镇水源村,一节田间课吸引了不少农户前来取经。农技人员逐田逐块指导农户施肥、选药,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虫源、病源。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的一块示范稻田里,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曹英丽带领团队,启用多光谱无人机对水稻进行“扫描”,捕捉病虫害信息,随后植保无人机将赤眼蜂丸均匀地撒进稻田。赤眼蜂释放后,孵化寄生于二化螟虫卵,起到“以虫克虫”的作用,亩成本仅十余元。(记者武江民)来源:新华网
  • 农业合作社

浙江新昌县先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介绍:本合作社主要经营新昌大佛龙井,新昌小京生,绿色无公害高山蔬菜。

陇县安宁农民专业合作社

介绍:陇县安宁核桃有限责任公司(陇县安宁核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

忻州利群农业合作社

介绍:公司位于山西忻定盆地腹部,东邻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通蒲铁路线和大运高速公路横贯

山东青岛艺瀚苑蔬菜专业合作社

介绍:农副产品;土豆;白菜;洋葱;大蒜;胡萝卜;大姜;大头菜;紫甘蓝;

振宇冬枣合作社

介绍:冬枣10月上中旬成熟,皮薄肉脆,浓甜微酸,啖食无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