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虾肥蟹美的时节。去年以来,深居内陆、离海最远的新疆,靠着本地产“海鲜”火爆出圈,让“新疆也产海鲜”一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2023年,新疆水产品产量18.39万吨,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三文鱼等新疆“海鲜”已成为全国人民“新宠”。
近年来,新疆的水产品正在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这些产自离海洋最远地方的鱼、虾、蟹正努力“跃”过天山,“游”向全国各地的餐桌。为助力新疆“海鲜”牢牢把握市场机遇,国家税务总局乌鲁木齐市税务局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聚焦水产养殖企业发展需求,主动送上政策辅导和风险提示,引导企业合规经营,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戈壁渔民”增收致富。
鱼儿带动创业增收
“撒食!”随着一声令下,原本平静无波的池面霎时间水花飞溅,数万尾银鳞蓦地跃出争相夺食,这一场景每天都会在新疆溢隆泉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出现。凭借高山融雪优质水源的汲养,金鳟、虹鳟、三文鱼、中华鲟等多个品种的冷水鱼在天山脚下茁壮生长。
“我们公司是今年7月新成立的,目前共有大小鱼池40个,除购买鱼苗外,还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进行金鳟、虹鳟的自繁自育。虽然冷水鱼相较热带鱼生长周期会长一些,但凭借富含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深受广大食客喜爱。”公司负责人邬太权表示,自己从今年4月开始筹备冷水鱼养殖基地,打算借着新疆“海鲜”火起来的这波“热度”好好干一场!
“公司刚起步,我们对税费政策和办税流程都不熟悉,刚开业就收到了税务人员送来的新办企业套餐,从如何享受税费政策到办理高频业务流程等都有详细讲解,务实又好用,彻底打消了我们作为‘新手’的办税顾虑。”公司财务人员陈秀庆说。
南美对白虾落新“家”
米东区是乌鲁木齐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最大的区县。近年来,在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及科技局的帮助和引导下,米东区水产养殖户积极从沿海城市引进南美白对虾苗,淡化成功并适应了本地水质,形成了一条从对虾虾苗淡化、饲料供应、病害防治到产品销售、冷储加工的对虾产业链。
起网、分拣、称重、打包……在乌鲁木齐市建伟兴东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尚学中看着在桶里活蹦乱跳,肥美个大的南美白对虾喜上眉梢,它们即将“跳”上当地消费者的餐桌。
“我们今年4月购入了5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预计今年就能上市50吨。”尚学中表示,由于水质合适、养殖得当,引进的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
“由于水产养殖项目前期投入成本高,合作社的资金周转一度面临较大的压力。一直以来,税务部门持续关注着我们的发展,不仅有专人及时辅导我们享受相关政策,还帮助我们规范会计核算,有效防范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尚学中表示,2023年以来,合作社累计享受各项税费减免近22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期的资金投入压力,还将一部分资金用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提升智能化养殖技术,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品质。
稻蟹共养实现“一地双收”
“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中国人的餐桌讲究时令,自古以来吃蟹就有“金九银十”的说法。这几天,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荣祥欣稻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30亩水稻田里,社员们一边忙着做好通风、增氧、底质改良、监测水质等工作,一边沿着稻田建螃蟹围网。
“螃蟹再过几天就可以集中上市了,预计今年可产3吨以上。水稻9月10日左右也可以收了,预计亩产400公斤。希望今年的螃蟹有个好价钱,粮食也有个好收成。”合作社社长王则花表示,合作社自2011年开始种养稻田蟹,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余人,如今每亩地的经济效益比传统种植翻了一番,真正实现了“一地双收”。
在王则花看来,合作社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员们的辛勤劳作,也离不开各部门的一路帮扶。“我们是国家水稻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科企(合作社)服务示范基地,水稻的品种全部由新疆农业科学院提供。开始稻蟹养殖后,税务部门也多次主动上门辅导,帮助我们及时享受相关涉农优惠政策,科学防范涉税风险。”说着,王则花算了一笔“收益账”,“去年以来,合作社累计享受各类税费减免近10万元,我打算在螃蟹和稻米上市前,利用一部分资金大力宣传推广稻田蟹和‘王则花大米’品牌,进一步打开品牌销路。”
乌鲁木齐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相关要求,紧盯水产养殖企业发展需要,借助延伸至乡村的流动服务团队,在细化服务举措、快速响应诉求、规范行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厚植税收营商环境沃土,为丰富多样的新疆“海鲜”跃出天山赋能添力。(张俊、楼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