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桃:山间新茶香 水里鱼蛙游

四月芳菲尽,采茶正当时。4月12日,一场春雨后的松桃自治县大路镇桂芽、矮堡、大溪、沿平、后硐等村寨茶山上云雾缭绕,数百名群众分布各个山头,忙着采摘春茶。在桂芽村茶厂里,前来卖茶的群众络绎不绝,工人师傅们一边忙着收购茶青一边忙着加工新茶。
“采用公司+农户发展方式,群众利用自家土地自己种茶,把采摘的新茶卖给茶厂,公司出技术,指导群众种茶,并统一收购、加工。”茶厂负责人李太军说。最高的白茶按70-100元/斤收购,最低的一叶一芽也可达25元/斤。
户户有茶园,家家有增收。李太军说,公司于2012年5月成立,在公司带动下,该村家家户户都种有茶园,目前有茶园1200余亩,同时带动矮堡、大溪、沿坪、长征、后硐等村寨群众参与种茶。
3月以来,矮堡村陈学炳夫妇采收自家种植的1亩新茶,收入高达7000余元。“采早了茶叶产量不高,采晚了卖不上价。”陈学炳说,清明后主要采摘的是毛峰与红茶,今年采茶收入有望突破2万元。
“一年采茶收入有1万多元,年龄大了,其他活干不了,茶厂成立后,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得感谢李总。”谈及茶厂带来的好处,该村下院子组79岁村民邱永见道不尽的感激之情。
好山好水出好茶。由于该村土壤优质、气候独特,出产的茶叶氨基酸含量高、品质好,茶厂主要生产加工翠芽、毛峰、白茶、红茶、绿宝石等10余个品种,很受市场认可。
“明前出产的翠芽已全部卖出,现加工的主要是毛峰与红茶,主要销往深圳、东莞、广州等沿海城市及省内贵阳、铜仁等地,供不应求。” 李太军说。
近年来,该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绿了山头富了民。李太军现场算了一笔帐:卖出的明前茶收入130余万元;明后茶预计可产10万余斤,按平均50元/斤计算,收入500余万元不成问题。所有收入中,光群众收入就高达600余万元。
念好山字经做大做强茶产业只是该村采用“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该村还积极谋划水产养殖做活水文章,引进外地企业带动群众发展增收。据该村副支书杨昱介绍,经过了大闸蟹养殖的实践探索后,村支两委汲取经验教训,瞅准市场商机,于2019年8月引进贵州鲟龙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村与重庆市秀山自治县兰桥镇红卫村交界的水龙泉流转土地约65亩,建设苗岭水龙泉冷水鱼苗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鲟鱼养殖。
据该公司合伙人周立义介绍,鲟鱼也称鲟龙,起源于二亿五千万年前,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软骨鱼种,仍保留着稳定的基因,有“活化石”、“水中熊猫”之美誉。自去年9月起,公司先后引进各类鲟龙亲本鱼800余尾4万余公斤,目前基地基础设施已累计投入400余万元,总投资近1100万元。
该公司负责人赵嘉俊说,公司现有员工11人,该村杨艳萍、雷忠文两人长期在此务工,每人月工资3000元,忙时临时招工每人100元/天,一年光是支付零工劳务费就超10万元,这里以前全是荒山,流转费500元/亩,群众还是很划算。目前7至8斤/条的商品鱼大约3万斤,单价15元至20元,鱼苗有7万余尾,单价0.5元至11元,很受市场青睐,主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公司下步将动员群众散养增收致富,由公司平价提供鱼苗、免费提供技术,群众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养殖规模和数量。
该村支书、村主任彭开甲说,下一步将发挥支部、企业、农户各方面资源优势,让种植和养殖齐头并进,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目前,规划建设了32亩牛蛙养殖基地,建成养殖池60个,首批投放蛙苗1600万尾,今年预计投产养殖池150个,预计产量500余吨,产后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胡伟、戴振、蒋玮、李湉、熊海周、舒林杰)来源:人民网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