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果菜开始成熟上市,近日从武汉市汉南区探看该区如何发展订单农业。
包菜的悲泣:“订单”成了政府买单
订单农业在汉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区农业局副局长魏仁茂讲述了当年“订单”成废纸的惨痛教训。
1996年,该区政府联系了武汉一家蔬菜加工出口公司,与农民订立了1000多亩包销合同。当年,农户和企业都受益,实现了初步意义上的“订单农业”。随后,这家公司把与农户的包菜订单扩大到了2500亩。次年市场突变,企业无法承担包购责任,更无力弥补农户损失;当时的包菜品种单一且上市期集中,无法另寻销路,两种因素导致150多万公斤包菜全部烂在地里。最后,农民只向这家企业卖了5万元的包菜,政府对农民兑现的补偿资金却达60万元。
甜玉米的欢笑:企业亏损40万买诚信
一时间,汉南订单农业走入低谷,但探索的步伐未停。思念公司成为当地近年来涌现的大型农业生产企业。
公司负责人曾思来说:“公司订单农户达1800多户,面积为1.55万亩,分别是去年的2倍多。”农户如此信赖,主要是因为思念公司一次花40万元买诚信的“壮举”。
2005年,思念公司与500多农户签下4900多亩的甜玉米订单,每只订价0.3元。由于市场突变,6元。公司动用所有资金并借债,如数兑现了全部订单,亏损40万元。
思念公司的诚信感动了订单农户。2006年,汉南区甜玉米节成为全国知名文化节,汉南甜玉米借节扬名。上市价格每只0.6元,但农户还是按每只0.3元的订单价格把产品售给思念公司。诚信惠及双方:农户每亩净增收1500元;思念公司不仅补亏40万元,还赚了50多万元,国内各地客商也纷纷前来签订合作协议。
水晶萝卜的启示:培育产业链为订单上保险
企业、农户间互讲诚信,并不意味订单农业就定能健康发展。
据了解,水晶萝卜是新品种,种植期比普通萝卜短一半以上,售价却高出数倍。2003年6月,该区一家公司以年薪26万元请来浙江农民专家,指导全区500多户农民种植,形成2000亩生产基地。上市后不仅在本地旺销,而且打入北京、福建、新疆、浙江等地市场。
村民贺世清只种了一茬,不到2个月,7亩地就比种传统蔬菜增收2000多元。2004年,村民纷纷找到村干部,要求种植。可村里熬到8月中旬,眼看就要错过播种季节,也?]拿到水晶萝卜订单。村干部只好劝大家改种普通萝卜。
水晶萝卜订单,为何仅维持了1年就中断?邓南街办副主任李行启介绍,当时全区水晶萝卜加工企业仅有一家,因其自身局限,“龙头”没能舞起来。产业链条的断裂,下游加工企业的缺失,水晶萝卜只能望“市”兴叹。
该区区委、区政府意识到,要让订单不中断,加快引进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必不可少。
近年来,该区引进“名舰”、“阿卜”等四家加工企业,依托全区3万多亩精养水面,加工鲜鱼近2万吨;引进武汉如意来福食品公司投资2000万元,带动基地5000亩,围绕玉米进行深加工;引进英国大绿集团公司,开发南瓜保健口服液,发展特色南瓜基地5000亩……给农户下订单的同时,有关企业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
这不,日前,在南庄村,曾思来正在给他的订单农户周克玉讲授种植技巧,农户伍某从相邻的一块玉米地里走过来对曾思来说:“早知如此,种不及时,又缺乏技术指导,如今玉米苗还未破膜,日后长成的玉米还不知谁会买。”
曾思来的体会是,订单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签订单,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收购企业和农户抱团发展、利益共享,才能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的一体化经营也才能日益稳定。”
如今,汉南区兴建了鲜食甜玉米、冰糖西瓜等近10个特色农产品基地,1.5万家农户加入,全区特色农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