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中原春潮生,大河奔涌势正雄。
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前不久召开的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十一五”,我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硕果盈枝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培训需求,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扎实开展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和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积极实施公益性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动员组织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和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转移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部门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1.8万人,开展绿色证书培训50万人,开展新型农民培训27.2万人,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4.4万人。不仅使一大批农民掌握了转岗就业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为二、三产业和农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还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促进了粮食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一)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广大农民经过培训后,接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意识明显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科技示范户,他们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带头运用、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调查,“十一五”期间,通过培训学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1000项,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次,有6万多名学员购置了农业机械设备。如正阳县农民叶启营,参加种植专业学习后,苦心钻研农作物育种技术,成功选育了“梅营系列”红薯新品种,并创办了正阳县梅营新优良种研究繁育示范中心。“梅营系列”红薯新品种不仅在本地大面积种植,还销往十多个省份和近十个国家,先后被农业部授予科技扶贫状元,省“杰出乡土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推进了高效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益
一大批农民经过培训后,增强了市场经营意识,提高了配置资源的能力,由大田作物生产转为增收潜力大、比较效益高、有利于产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他们在实现生产经营结构转换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夏邑县把培训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培训专业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进村办班指导,打造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并通过受训学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建成各类专业村270多个,形成了生猪、肉鸡、苹果、蔬菜、食用菌五大支柱产业。
(三)为二、三产业输送了大批产业工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
一大批农民通过农业系统组织开展的转移培训后,初步掌握了转岗就业的职业技能,并在农业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由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系统通过培训共向二、三产业输送了103.5万产业工人,占同期全省新增转移总量的15%,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据统计,我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2006年的63.6%降低为2010年的55%,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由36.4%增加到45%。
(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经过培训,许多农民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增长才干,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据调查,接受过务农培训的农民家庭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受训农民比未受训农民收入提高636元,增加16%;接受过务工培训的农民,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收入显著增加,受训农民比未受训农民务工收入年平均增加3000多元。
一些农民经过培训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领办了合作经济组织,在实现自身致富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产业发展,帮助一大批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如济源市农民段天奎,参加培训后,投资400万元兴建了国内首家专业化兔饲料生产企业“金裕饲料有限公司”。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出先进兔用药物,可有效抑制和预防种兔常见病。目前,公司规模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上百人,年销售利润达到200余万元,带动周边县市近千家农户发展肉兔养殖产业,被评为济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目前,全省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共2698万人。从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从业状况和培训情况看,具体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9%;二是女性劳动力多,男性劳动力少。女性劳动力所占比重为63.5%,比男性劳动力高27个百分点;三是年龄大的多,青壮年的少。45岁以上占60%;四是兼业农民多,专业农民少。务农农民中多数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专业农民较少;五是未受过系统培训的多,接收过系统培训的少,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仅占务农农民总量的5%。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转移到城市二、三产业就业,而且这一趋势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还将延续下去。
这种状况不改变,就难以适应中央提出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难以适应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总体要求,难以适应全社会对于农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档次提升、结构改善、安全放心的客观要求,难以适应农民自身创业兴业、增收致富的现实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技能优良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坚持“四个重在”,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河南省农业厅积极行动,决定在全省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省农业厅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产业、满足需求、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以实施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为依托,动员组织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社会力量,重点加强职业农民、农民企业家、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工人、农村服务体系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我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按照省农业厅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职业农民、农民企业家、农村带头人、农村基层管理干部队伍,力争至2020年,在全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0万人次,培训250万职业农民,培养造就15万农民企业家和农村带头人,对10万农村基层干部开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省农业厅提出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科技入户工程、高产创建和万亩丰产方创建活动,结合农时季节,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发放技术资料、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广大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知识和技术培训。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广大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每年培训200万人。
(二)重点培养职业农民
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围绕国家和省在农村实施的重大涉农项目,对农机手、村级动物防疫员、沼气工、乡村旅游服务员等人员开展培训;围绕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对从事果树、蔬菜、花卉、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的农民和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民开展培训;围绕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对机防手、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开展培训;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对农民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围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产业工人开展农产品加工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25万人。
(三)组织开展农村带头人培训
围绕促进农民创业兴业的需要,依托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以有志在农村创业的两有(有产业基础、有经济基础)人员为对象,以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外出务工返乡农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采取理论培训、顶岗实习、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和跟踪服务等培训模式,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以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为重点,以农业实用新技术、现代农业知识、创业致富技能、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示范性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每年培训1.5万人。
(四)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
围绕新型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主要依托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针对农村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复转军人等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每年培训1万人。
(五)着力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支撑体系建设
完成上述教育培训任务,首先要以现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为基地,建立全面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通过基本建设立项、房产整合等方法加快改善其办学条件和培训场所,重点解决好其培训基地、实验实习场所、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建设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和农民个人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要进一步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公益性地位,稳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队伍,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充足、技术先进的优势,组成一支有教学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体现农业部门教育培训特色。要引导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培训鉴定合格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机制,在农业领域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推荐特别优秀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的评选。(记者 田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