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订单农业”探新路农社对接田里“点菜”

内容提要:近日,记者走访了北辰区双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等农田一线,探访天津冬季“菜篮子”工程及都市农业种植新模式时发现,农户已经开始尝试各种“直销”的种植经营模式,不少人已经尝到甜头。 
 
 天津北方网讯:市民打个电话,转天就有人把农田的新鲜蔬菜送到家;农民接个电话,转天就能把蔬菜“变”成钱……这样供需双方直接接洽的销售方式,已经成为现实。目前,天津已经有社区尝试与农户实现农社对接的供销模式。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辰区双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等农田一线,探访天津冬季“菜篮子”工程及都市农业种植新模式时发现,农户已经开始尝试各种“直销”的种植经营模式,不少人已经尝到甜头。 

 居民“下单买菜”模式新鲜菜价便宜 

 河西区黑牛城道博兰苑小区外面,有一家不太起眼的蔬菜直营店,这里就是本市农村与城市尝试农社对接销售、购买蔬菜新模式的“试验田”。 

 蔬菜店早上刚开门,住在附近的李阿姨便准时进来,从货架上拿走了事先摆放好的胡萝卜、西红柿等蔬菜。下午,李阿姨还会准时来到店里,留下一张字条,向这里的店员预订次日需要的蔬菜。一次进店拿货、交钱,一次送字条,两次“买菜”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5分钟。 

 谈到这种新颖的买菜方式,李阿姨介绍,她是从小区物业处知道这个消息的。现在她只需要提前一天来店里送纸条,或者来店里问问店员现在农田有什么新鲜菜品,并下单预订,第二天早晨,准能拿到新鲜的蔬菜。不用再像原来那样挤菜市场,更不用和菜贩因为缺斤短两、菜品不新鲜而讨价还价,也不用像以往买菜时那样还要剥去大量烂菜叶,特别方便。 

 李阿姨体验到的这种买菜模式,其实就是最流行的“农社对接”供销模式。农民兄弟在农田忙活几个月,就想尽快拿到市场上卖钱;市民在单位忙活一天紧赶慢赶去菜市场,就想买到最新鲜的蔬菜,双方都期待一种全新的供销模式。而北辰青水源有机蔬菜基地经营者便在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下,率先尝试了“农社对接”。基地负责人刘长安介绍说,从2000年开始,他就开始尝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多种产销模式,以求更好解决农民卖菜与市民买菜对接问题,现在已经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并开始大力推广。 

 简单来说,他们所说的“农社对接”模式,就是凭借目前拥有的十家覆盖了市内六区社区里的农产品直营店作为销售终端,同时也作为“信息收集点”。每天凌晨蔬菜基地大棚里叶类蔬菜被农民采摘下来,立即进行保鲜包装,配送车在日出之前,就将刚采摘的蔬菜直接送进社区直营店。社区居民可以提前一天通过电话、货单完成下订单步骤,转天早晨直接进店取菜,菜品保鲜不说,由于省去进入市场的物流、摊位费、人工费等支出,新鲜菜品的价格比超市同类蔬菜最多低三成。自从这种供销模式推出后,就受到了市民的好评,而农民也尝到了甜头。 

 下一步,刘长安计划开拓网上订菜、送菜入户等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区域,吸引更多的市民,从而促进他们的基地种、销更多的菜。而在促销手段方面,他计划推行“买菜积分会员制”。当一年中,市民消费积分达到一定额度,他们就免费组织市民到蔬菜生产基地,参观蔬菜生产种植采摘全过程,让市民不仅吃得放心还吃得明白,打造一个社区支持农业的完整“农社对接”模式。 

 “开心农场”升级“订单式”种植 

 除了“农社对接”的销售模式之外,刘长安也在近些年流行的“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上大做文章,网络小 “开心农场”曾经风靡一时。市民租上三分地,菜农按市民要求,种上想要种的几种蔬菜,到成熟时预购预订蔬菜的市民就能扶老携幼来到租地收菜,如此一来既收获了蔬菜,又享受了乡村游采摘的乐趣。 

 但现实版“开心农场”最终如网络 一样风头一过,渐渐失去了对市民的吸引力。刘长安通过对现实版开心农场进行升级改进,让开心农场不仅仅是一种 ,更是一种市民买菜、农民卖菜的“妙招”。刘长安说,新模式将“开心农场”的范围从三分地扩大到整个基地,市民或者单位成为会员后,可以定期在所有大棚里采摘定量的菜,如果每期都来,摘的菜够全家或全单位整年吃,花费不会比到菜市场采购多。如此一来,青水源只要正常在各个大棚里种上同一品种的菜,供众多个人及单位会员选购。菜农种地更容易实现机械化,基地管理起来更方便简单,同时市民来到基地活动的空间也变大。通过对采摘量进行限制,保证市民采摘量够吃,也让菜农可按需种菜,小范围内进行“订单式”种植,实现市民与菜农的双赢。 

 大学生“菜农”写字楼里种菜 

 当然,青水源的销售方式和市场影响,仅仅是本市菜篮子工程中的一个分支、一个缩影,目前,超市里芹菜、苋菜、生菜、油菜等细菜一年四季供应充足,那么,如何保证这么多新鲜蔬菜在寒冬腊月供应呢?记者在北辰双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找到了答案。 

 提到种菜,市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土地,田间挥着锄头劳作的农民。其实,现代都市农业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手段,种菜甚至也开始白领化。双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草莓研发楼里,有玻璃门、笔直的走廊、干净明亮的地砖,舒适的办公室内,女白领在监控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这一切让第一次来这里的人都会觉得这里就是城市里的写字楼。不过,刚从内蒙古毕业的大学生殷玉玲说,她的身份其实并不是白领,而是“现代农民”。她在办公室工作时,紧盯屏幕上显示的四格画面,观察大棚里成熟的西红柿等蔬菜,注意屏幕上不断变动的数字信息。 

 拥有大专园艺专业学历的她并不是市民印象中的菜农,高科技是其种菜的特点。园区100个日光温室中,种植的全是有机蔬菜,而这么多大棚的日常照看工作仅殷玉玲和两位专职技术人员就够了。殷玉玲每天一早来到和市里写字楼一样的草莓科研楼里先查看监控的9个温室中温度、相对湿度、光线强度等一系列电脑实时追踪监测的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的各项指标。如发现异常,湿度不够或者棚内温度过高,就立即到具体的温室里查看详细情况,如果她解决不了,再报告专业的技术人员前来处理。比如发现温度过高,技术员就要把大棚的保温棉被掀开一部分,水分不够,立即进行补水操作等。 

 现代化的农业种植,让殷玉玲的工作时间和都市白领一样,每天朝八晚五准点上下班,工作内容就是负责记录园区植物生长情况、追踪记录各项数据,确保蔬菜瓜果顺利丰收。看着蔬菜从育苗间的小玻璃瓶里生根发芽,在自己精心照顾下在温室大棚里开花结果。见证植物成长收获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收获那一刻,她非常开心,这是她工作最大的乐趣之一。 

 大棚出“细菜”全天候呵护 

 在北辰双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温室大棚区,大棚整整齐齐地分列水泥路两旁。田地里草败树秃,冰冷的天气让人不断搓手取暖。而走进大棚,人身上的寒气立即散去。与大棚外一片肃杀的景象完全不同,温室大棚中有的是芹菜成片,有的是西红柿挂满枝头,西红柿看起来个头大、水分足,十分诱人,这些蔬菜不久就将上市供应冬季市场。 

 下辛庄务农20多年的43岁的恒洪卫在大棚里正忙着浇水施肥,这阵子手头的农活比春天还要忙,他指着大棚里刚刚栽上的芹菜苗说,这是大棚今年刚种上的第一茬蔬菜苗,春节前可以上市,市民到时就能吃上。冬天里种菜,他和工友们每天8点准时到大棚掀开铺在外面用于保温的棉被,给大棚放风换气,根据菜生长情况浇水施肥,14点盖上大棚薄膜,16点盖上保温棉被后,17点就能准时放工。不过大棚里未来市民菜篮子里的菜十分“娇贵”,他们下班后还会有专门的人晚上通宵值班,确保24小时有人“照顾”。(张颖 李丽娟 郭诗亮 彭未风 刘玉祥)
  • 农民经纪人

殷保顺

主营:鸡蛋

闫洪岭

主营:禽蛋购销

玉田县环宇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主营:中甘甘蓝-铁头包菜-北京三号白菜-秋绿60-黄心白菜-荷兰土豆-早大白马铃薯-长

殷爱林

主营:禽蛋购销

薛立俊

主营:禽蛋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