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环桥市场水到渠成溯源头——决策者们的良苦用心

记者:姜晋            摘自《消费者周刊》

  提起坐落在苏州城东南的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可以说居住在苏州城里的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1994年诞生那天起,一晃10年过去了,如今她已是江苏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苏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苏州市“菜篮子”重点工程。每年,有80万吨农副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交易额竟高达50亿元。
每当谈起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今天取得的成绩,这里的管理者便打心底里佩服市委、市府大院里的决策者们的智慧,感激他们建设市场所付出的良苦用心。
10年前可有人知道苏州城东南有座“南环桥”?肯定不会有。当时这里只有一座叫作“杏秀桥”的。这里还没有南环路,更没有高架桥和苏嘉杭高速公路。那么,为什么市里的决策者们会想到把一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在这个当时还很偏僻的城乡结合部的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一些当年参与决策的老领导。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市场经济大潮悄无声息地涌入2500年未曾“挪过窝”的古城,漫进分布在街头巷尾的菜市场。到1992年,苏州市农副产品市场开始全面打开,蔬菜产销体制已处在一个全面改革时期。多少年来,完全依靠蔬菜副食品计划经济“统购包销”、独家经营的国营蔬菜批发部和菜市场,怎经得住这改革浪潮的冲击?于是出现了国营蔬菜批发部门“门可罗雀”,农贸市场“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局面。
  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与油盐酱醋米一样,是关系到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一位当年在市政府分管农业的老领导回忆说,九十年代初,苏州的城市不断扩大,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多;同时,由于苏州拓展了新区和工业园区,原有的蔬菜基础相继消失。另一位当年在市委分管农业的老领导也回忆说,当时苏州一到缺菜季节,一斤青菜竟然卖到3块钱,而那时苏州一般百姓的月工资也不过七八十元,很难想象当时苏州市民吃点新鲜蔬菜有多难。如果再不建立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仅靠为数不多的蔬菜基地来供应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了。
  于是,一份如何解决好农副产品产、供、销之间的矛盾,做到把握全局、统一规划、保障供应的“答卷”摆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面前。多少个日日夜夜,会议室里灯火通明……经过反复调查、论证,最后市政府决定两手抓,一手抓菜园子,一手抓市场。在苏州建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鲜蔬菜本地解决;瓜果茄科类保质期较长的农副产品由外地解决,以确保苏州市场的供应。
  当谈到在一个城市只建一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一市一场”方针时,一位曾在市委、市人大工作过的老领导感慨地说,今天看来,“一市一场”的方针是正确的。他回忆道,八十年代中期,他曾到日本去考察,看到日本有一个100多万人口城市,就靠一个大型净菜批发(拍卖)市场供应全市市民农副产品的。这对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于是市里拍板,就建一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然而,这个市场到底建在哪里好呢?当时像南门等地都还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市场,但由于大多在市区,市场环境脏乱差,不仅不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运作,而且影响城市的市容建设。为此,市府当即决策并下达命令,今后不再在市区建设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一个较大城市上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位于城乡部、交通便利、有自发基础以及用人力交通工具到城市消费中心不超过1小时。市领导展开苏州的城市规划图,把目光投到了位于苏州古城东南角的“杏秀桥”。这里有水路、陆路;这里将建东西贯通的南环路;这里将建一座大型桥梁“南环桥”;这里还将建……;这里离市区距离适中,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干扰很小……
  深思熟虑……,再深思熟虑……
  终于,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选在了“杏秀桥”堍。
  今天,当市里这些当年为建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贡献过智慧,付出过心血的老领导谈及今后苏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时,都深切地希望南环桥市场能够遵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市一场”精神,充分发挥农副产品批发龙头企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大投入,扩展规模,科学办市场,让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不断适应苏州经济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为苏州人民的“菜篮子”工程夯下更坚实的基础。
  • 市场大户

张昆

主营:水产、副食品

李德辉

主营:代购代销莴笋、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韭菜、香菜、西葫、

乔佰富

主营:自行车,电动车,电动三轮车大全

陈忠生

主营:淡水鱼及其加工厂

李玉元

主营:代购代销荷兰豆、韭菜、豆角、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莴笋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