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韦家沟村村民师文义更加坚定了继续做好电子商务、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的信心。
韦家沟村交通不便,村里也没有特色产业,村民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师文义从小心灵手巧,能够熟练编织一些生活用具,扎糜子笤帚更是他的拿手好戏。然而,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还能把糜子笤帚卖到大城市去。
改变这一切的正是“电商扶贫”。
2015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发布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首次将电商扶贫纳入扶贫政策体系。秦州区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认真落实电商扶贫政策,加大项目建设、人才培训、推广应用、示范创建力度,全力推进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推动电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目前,全区已建成1个区级电商服务中心,16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47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点实现全覆盖,移动和固定宽带覆盖率达到100%,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起初,农民群众并不知道电商是什么,更别提用它来销售农产品。所以,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对群众进行培训。”秦州区商务局电商中心主任赵光普说,秦州区利用夜间农闲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到农民身边开展电商培训。全区先后举办各类电商培训64场,培训人数超过8000余人次。
“我现在靠卖糜子笤帚还有玉米面、荞麦面,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不仅挣了钱脱了贫,而且心情很好,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师文义笑着说。
闫田军是太京镇电商工作站的负责人,每个月他都要负责发出上百件当地的农特产品,包括辣椒、酸菜、荞面、水果等。“群众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很好,但是没有办法卖出去,电商相当于给这些产品插上了‘翅膀’。”闫田军说。
为了进一步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去年以来,秦州区积极推进扶贫车间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性地打造了“电子商务+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基础,秦州区以网店、微店为纽带,运用“互联网+”,建设网上扶贫车间,由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贫困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并由电商企业负责农特产品挖掘和网络销售推广,电商服务商为农产品上线提供服务,为打通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吸纳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4岁的崔建平是太京镇田家庄村村民,在大学里学的正是电商专业。毕业回家后,他建立了自己的淘宝网店,销售当地有特色的小吃、手工制作的生活用具等,每天订单量超过20单,收入400至600元。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来自陇南的淘宝店负责人梁倩娟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村电商工作,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这为我继续依托电子商务,增加当地老百姓收入增添了信心与动力。”
据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电商扶贫已经成为秦州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2015年,秦州区被省商务厅、省扶贫办命名为“甘肃省电商扶贫试点县(区)”。2018年,全区脱贫10792人、退出贫困村4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95%。2019年计划实现全区脱贫摘帽。(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