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雷艳玲
文冠果树寿命长达2000年,是一种集食用、药用、观赏和生态等价值为一身的经济林树种。近年来,靖远县把文冠果作为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的主攻方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将文冠果树栽满了荒山坡地的犄角旮旯,充分激活贫困地区的零散和贫瘠撂荒土地资源,使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靖远县东升镇,前些年,在务工潮的带动下,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村里大量土地闲置撂荒。这不仅造成耕地资源浪费,还使生态环境恶化。为此,靖远县整合资源、出台政策,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鼓励群众利用撂荒地与荒山荒坡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几年下来,昔日杂草丛生的山坡不仅更绿了,村民也增收了。建档立卡户王万千便是依托种植30亩文冠果,在2018年实现脱贫。“这个产业还是好,亩产达到150斤左右,一斤能卖上十四、五块钱,一亩就是2000元左右,旱地里有这样的收入可以说很可观。”东升镇东升村村民王万千一边剥着文冠果籽一边兴奋地说。
看准了文冠果的发展前景,东升镇依托甘肃海泉文冠果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逐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为农户发展文冠果产业吃下了定心丸。“咱们文冠果已经种了十年了,原来就是育苗子用的这个籽,收入相当可观。今年文冠果大丰收了,单纯靠育苗收购不了那么多文冠果籽。企业家建茶厂、榨油,文冠果这个产业前景还是非常可观,老百姓的脱贫有了希望。”东升镇东升村王庙社社长王学文是村里最早吃“螃蟹”的人,说起文冠果产业的发展前景,他滔滔不绝地说道。
甘肃誉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师海全说,截至目前公司已经申请专利六项,从现在营销和市场供应的情况来看,原料远远不足,现在只要老百姓有,我们都在大量收购。
为了进一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靖远县积极推行“户申请、乡组织、县管理”的运作机制,弘扬转型升级、生态修复、文化再造的新植树理念,号召企业积极参与,打造万亩秀林,营造美丽家园。杀青,揉捻,闷堆,发酵,干燥制茶……这几天,在五合镇万亩文冠果基地里的茶叶制造车间里,长工韦应明忙得不亦乐乎。“我在这是个固定工作人员,年薪四万元,等我把茶叶手艺学到手,工资可以涨到五到六万元。”东升镇保安村村民韦应明难掩心中的喜悦。
韦应明所就职的靖远县五合镇万亩文冠果基地是集文冠果繁育、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产业园。该项目共有土地2万亩,种植文冠果面积是一万五千亩,树木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了保证原料供给,从2014年开始,甘肃茂群天运文冠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便以土地流转的形式,租用村民的土地种植文冠果树,并雇佣农民为产业工人,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和务工获得收益,企业也因此有了充足的原料和人力保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五合镇万亩文冠果基地总经理张守贵介绍说:“我们这个地方的用工平均每天在 50到100人,每个人120元的工资,常年打工能打十个月,共计下来光工人工资一年就是180万,我们这里还有固定人员是十个,每人四万元,这就是四十万元,将近下来200多万元。”
千亩万亩的文冠果林、千树万树的文冠果花,不仅鼓起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而且筑牢了靖远干旱山区的生态屏障。30年前,生长在这里的孙建中和其他村民们由于条件所迫,不得不下山入川。这几年,随着文冠果产业的发展,他将自家100多亩撂荒地,流转给了甘肃茂群天运文冠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己也长期在合作社务工。如今看着记忆中的家园发生的巨大变化,孙建忠满脸都是自豪感:“以前我们到这个山上住的时候,三年到五年最多有一年的收成,风沙也特别大,现在我们把树种上了,风沙也小了,气候也变得比较潮湿湿润了,野山鸡野兔子等都特别多。”
近年来,靖远县坚持不懈建基地、扩规模、强科技、育龙头,依托一批带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目前,靖远已成为全国人工种植文冠果面积最大的县份。全县建成了4个千亩种植基地, 3个万亩种植基地,冠果种植遍布18个乡镇,总面积达到20.9万亩,年产量5649吨,年产值1.13亿元。文冠果产业初步形成了“政企农”齐头用力、“百千万”基地布局、“面线点”一体联动的发展势头,正在成为县域产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中新网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