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好一新复兴批发市场内,当地菜农正在销售南瓜。 受访者供图
在川东腹地达州,广袤的农田阡陌纵横,一畦连着一畦的蔬菜正沐浴着阳光肆意生长。达州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加之渠江流域的肥沃冲积土,有着蔬菜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然而,过去由于本地蔬菜产量有限,吃菜难、菜价高成为困扰达州市民的一大难题。2006年开始,达州市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推动规模化种植,市民“菜篮子”日益丰富。但蔬菜种植发展起来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如何将蔬菜顺利销售出去,成为摆在眼前的又一挑战。
为让蔬菜适销对路,近年来,达州以产地市场建设为切入点,培育流通主体、推动产业升级,建立了内供、外销的流通体系,不仅实现大宗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也让达州成为川渝地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田头变市场,蔬菜流通“加速跑”
凌晨三点,达川区双庙镇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内已灯火通明。来自江西抚州崇仁县的种植户姚丽平和几名帮工头戴头灯,穿梭在大棚间,熟练地采摘着小白菜。他们手脚麻利,不一会儿,一筐筐小白菜便堆满了大棚的一角。这些小白菜有的当场卖给前来收购的采购商,有的则装车后送往批发市场。
“最近小白菜大量上市,棚里的小白菜一天一采,每天能收一两千斤。”十年前,姚丽平看到达州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在此承包土地种菜。“小白菜亩产6000斤左右,一年可以种6-7茬,按照每斤一块多钱的价格,每亩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姚丽平笑着算起了丰收账。
每天上午,这片蔬菜园区便摇身一变,成了销售市场。来自达州当地及周边市县的收购商熙熙攘攘,穿梭在各个基地间,挑选着心仪的蔬菜。“在这里采购特别方便,可以一站式批发,各种蔬菜应有尽有,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一位来自巴中市的批发商说。
过去,田头市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导致蔬菜损耗率高、销售渠道狭窄、价格波动大,菜农收益难以保障。为破解产地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繁琐等问题,双庙镇根据蔬菜种植区域分布与产量规模,按照“一市场一特色”的定位,在园区内及周边核心种植区规划建设了3个田头市场。
“一号市场主打叶菜类交易;二号市场侧重茄果类,并建设常温仓储区、冷藏区;三号市场则聚焦特色蔬菜与蔬菜加工,设置加工包装车间与电商交易区。”达川区蔬菜推广站站长梅国富介绍,市场设置了农产品检测室,每天对入场蔬菜进行抽检,同时引入电子结算系统,将交易记录实时上传至市场管理平台,方便生产信息统计与追溯。
如今,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双庙镇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与深农集团合作,依托田头市场建立原料收购基地,在田头市场设置加工车间,开展清洗、切割、真空包装等初加工,制成净菜、配菜等产品,进入超市、餐饮企业等高端市场。
“目前,加工产品远销至上海、广州等地,不仅消化了本地蔬菜产能,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每吨蔬菜加工后增值500元以上。”梅国富表示,田头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使双庙镇蔬菜流通损耗率从原来的18%降至7%以下,销售价格提高15%-20%,产品畅销川渝陕等地。
培育多元主体,激活流通“新动能”
走进位于双庙镇二东村的美佳美家庭农场,黄瓜、番茄、辣椒等各色果蔬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吴剑峰是一位返乡投身农业的年轻人,2016年他回到达州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从100亩扩大到500多亩。不仅如此还带动周边20多名“小业主”发展蔬菜种植。
“我们建了育苗场,进行集约化育苗,春季为合作的农户提供优质的苗子,等蔬菜成熟后,再帮他们销售。”吴剑峰介绍,合作社与学校、超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天根据订单量进行生产,既能保证蔬菜的新鲜度,又能避免盲目种植带来的市场风险。
为进一步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培育多元流通体系,双庙镇推行“合作社+田头市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菜农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种子、化肥、农药,并对接田头市场与外部销售渠道,不仅提升了蔬菜的品质,也增强了菜农在市场中的话语权。
不仅如此,双庙镇还大力培育蔬菜经纪人这一流通主体。“我们成立了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中心,定期开展农产品营销、电商运营、合同签订等培训,并建立经纪人考核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的经纪人给予奖励与政策扶持,进一步激发经纪人的积极性。”双庙镇党委书记黄河介绍。
目前,双庙镇活跃着100余名经纪人,凭借丰富的市场资源,将蔬菜销往成都、重庆等大城市。“通过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我们每年销售蔬菜200余吨,还带动了周边4个村600余户菜农增收。”达州市天志专业合作社经纪人李建平说。
如何进一步拓展蔬菜销售渠道,实现蔬菜产业多元化发展?双庙镇以田头市场为枢纽,开发“采摘+观光+餐饮”乡村旅游线路——在田头市场周边设置农产品展销区,展示销售双庙镇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并举办“双庙蔬菜采摘节”“田园美食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从而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发展。
批发市场升级,畅通供需“主动脉”
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关键“枢纽”。然而,传统批发市场却面临设施陈旧、流通不畅、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农产品的高效流通。为进一步促进蔬菜销售,达州以好一新复兴批发市场为突破口,推进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一大早,赵固镇兴隆村种植户孟玉梅便将刚采摘的新鲜辣椒运到了好一新复兴批发市场。“以前只能在农贸市场零售,蔬菜经常销不出去,现在有了摊位,还和超市、电商平台合作,销售再也不愁了!”如今,孟玉梅不仅销售自家基地的蔬菜,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周边菜农的蔬菜,拓宽了大家的销路。
为了让蔬菜卖得好、价格优,好一新复兴批发市场深化“市场+合作社+农户”直供模式。“我们与达州80多个农业合作社紧密合作,签订长期保价收购协议。收购时,为合作社农产品开辟专门通道,优先收购、快速结算,减少中间环节损耗与压价。”好一新集团副总经理、复兴批发市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德政介绍,通过直供模式,农户的农产品销售价格能提高15%-20%。
蔬菜易腐不易保存,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延长其销售周期的最重要一环。为此,好一新复兴批发市场打造了总容量达4万多吨的智能化冷藏保鲜库。“冷库可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储存需求,精准调节温度与湿度,最大限度延长鲜活农产品保鲜期。”任德政介绍,目前,市场冷库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电商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时空限制,司负责人魏方鸿介绍:“我们借助市场集中采购与集中配送的优势,在小程序上销售蔬菜、水果、粮油、副食等各类农产品,还有万元的黑鸡汤、开江的麻鸭等达州特色农产品。消费者从网上下单后,线下就能迅速配送,配送范围覆盖了达州城区和各乡镇。”
在好一新复兴批发市场的大数据信息中心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农产品品类、交易价格、交易量、来源地、流向等数据。“我们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绘制农产品流通热力图,能够精准掌握市场供需动态与价格走势。”任德政介绍,这些数据就像市场的“晴雨表”,能够为农户、合作社、采购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精准对接。
此外,好一新复兴批发市场还定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订货会、产销对接会、年货直卖节等活动,设置农产品品鉴区、农业科技展示区、电商直播区,全方位展示达州市特色农产品,吸引来自重庆、陕西、湖北等周边省市的采购商、经销商前来采购,进一步提高了达州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