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蚯蚓和奶牛粪污“共同合作”产出蚯蚓粪有机肥;提到格田标准化改造带来的好处,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张志鹏满脸笑容;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七星农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0年的4.26%……
这些“滋养”黑土地的生动场景,发生在拥有典型黑土4100万亩的北大荒集团。
端牢中国饭碗,肥沃的黑土功不可没。
保护黑土地,北大荒集团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全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农药、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翻耕、无人化替代机械化、规模化格田替代一般格田“六个替代”和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农机智能化全覆盖、绿色生产全覆盖、标准化生产全覆盖、数字农服管控全覆盖、投入品专业化统营全覆盖“六个全覆盖”工程,用好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种养循环
给黑土地增肥添活力
“粪肥肯定要比化肥效果好,不仅能提升土壤品质,还能增加有机质含量,今年我对这400亩地大豆有信心。”24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庆丰分公司第七管理区旱田边上,种植户李辉和管理区技术人员正在查看施用有机粪肥种植大豆的出苗效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发酵处理的粪肥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升黑土地有机质含量。
今年,庆丰分公司将大豆扩种面积增加到10万亩,其中粪肥还田地块2万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6万亩,力争三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0.05个百分点。
另一边,八五〇农场有限公司,小小蚯蚓和奶牛粪污“共同合作”产出的蚯蚓粪有机肥,写出生态农业的新文章。
“将农家肥经过蚯蚓过腹消纳奶牛粪污后产生的蚯蚓粪再进行深加工形成的有机肥,施用于田间不但可以改良土壤、无异味,还可减少常规基肥30%到50%的用量,从而大幅提升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工作人员说。
据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农业推广研究员夏艳涛介绍,2021年,北大荒集团加快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落实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面积40万亩;在普阳、八五二等12个农场开展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农药工作,在八五〇、尖山等12个农场开展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建立了一批绿色农药替代和有机肥替代示范区,2022年预计绿色农药覆盖面积达到2000万亩,有机肥应用面积达到430万亩。
江水替代地下水+格田改造
涵养水土养护黑土地
为减少地下水开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江川农场有限公司近些年采取截流和水泵抽取的方式拦蓄“桃花水”,做到“留住雪水、用好河水、节约地下水”。据了解,今年“桃花水”泡田面积达到8500亩,仅此一项就可节约地下水100万立方米,为种植户增收近6万元。
目前,江川农场有限公司江水灌溉面积已达到10.33万亩。
4月末,在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的水稻田里,机车轰鸣,几台大型农用机车穿梭于田间作业地块,对改造后的水田进行搅浆整地作业。一提到格田标准化改造带来的好处,种植户张志鹏满脸笑容:“原有格田中间的进水渠改造成田间路,排水渠改造成灌排一体渠,这样农忙时候运苗、运肥、拉粮都方便多了。”
2022年,建三江分公司计划落实格田改造面积50万亩,为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加强田间路网建设,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截至今年5月,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94万亩;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工程,三江平原灌区近期工程全面完工,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积500.45万亩,地表水年灌溉面积达到657万亩,减采地下水13.86亿立方米。
科技护航+保护性耕作
让黑土地生生不息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七星农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0年4.26%,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0.03%。”七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晓辉说,“虽然数字微弱,却是耕地地力下降趋势正在得到扭转得最有力的证明。”
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围绕保护性耕作多覆盖、少动土的核心要求,重点推广全面积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模式,让黑土地得到了“滋养”。
种植户张景会说:“我家360亩稻田,已连续6年实施秸秆全量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3%,一垧地多打粮60斤以上,地有劲了,产量当然就高了。”
保护黑土地是个系统工程,七星分公司综合利用研发中心省级黑土地保护重点实验室对土壤养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测,为科学施肥施药,保护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依托农业物联网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大数据中心,建设了20个包含耕地主要土壤亚类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为指导耕地质量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为了保卫黑土地,筑牢大粮仓,北大荒集团制定了《北大荒集团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25年)》等系列规划和方案。积极推行玉豆经“三区”及玉豆“两区”轮作,轮作面积达80%以上。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示范面积17.97万亩。下一步,北大荒集团将围绕黑土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继续发挥好现代化大农业排头兵的领航作用,全面实施“六个替代”“六个全覆盖”工程,形成具有垦区特色的能复制、可推广的农艺、农机、工程、生物等综合配套黑土保护技术模式,全力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作者:姜斌 刘畅 吴易霞 佟美施 朱磊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