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偷死病的防治

南美白对虾偷死病是养虾人都知道的常见病,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俗称为“掉苗”、“冒底”,是在对虾养殖周期内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顾名思义,通常表现为对虾毫无征兆地少量地死亡,或是在池塘进出水口、下风口、排污口、料台上发现少量死亡个体。且病症并不限于南美白对虾,其它品种的对虾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偷死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所导致的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一般在池水富营养化且水质变坏时容易发生。
  • 表象:
    偷死病主要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且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通常在水温达28℃以上,发病对虾规格在80~120只/公斤。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1~2公斤/池,到蜕壳时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直到收虾季节,甚至绝收。死虾肉眼观察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时可见软壳红体症状,容易误诊为红体病。
  • 发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虾池的水质管理和调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质状况恶化,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池内有机物等在异养型细菌的作用下,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而氨在亚硝化菌或光合细菌的作用下又转化成亚硝酸,亚硝酸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以后可形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又可以和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从而造成对虾抗病能力急剧下降,进而中毒死亡。
水产养殖综合调水
作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县域经济研究所首席农业专家,中国瑞宝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大农业板块首席农业专家,中润宝库(北京)农业研究院董事长,自1987年就一直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生产一线指导,指导各地治疗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合计一万多亩,效果显著。 下面来分析一下:
  • 解决办法:
    此类现象关键在于调节水质,保持水体藻相与菌相平衡,及时分解鱼/虾的分泌物及饲料残留物形成有机质,补充有益藻的营养,钝化塘底重金属及分解有害物质,控制亚硝酸盐及氨氮的增长。使用生物酶后,可快速促进光合细菌等益生菌对产生有机酸、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等有害物质的同化作用、形成藻类和稳定藻类。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净化水质。

  • 使用方法:
    水深1.5米鱼/虾塘每亩7~8天泼洒复合生物酶改水剂1公斤,复合酶底改剂1~2kg.
    • 生物酶的主要成分:
      复合微生物酶类(蛋白酶、纤维酶、果胶酶、淀粉酶等);有机酸(核酸等);天然未知生长因子等有效成分。
    • 生物酶的特性:
      • 本品是发酵制备复合生物酶液体产品、棕黄色,无任何化学物质添加,无毒无害。
      • 复合生物酶产品要远大于单体生物酶或生物菌群产品应用效果。

本文版权归属松际宝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本文内容最终解释权归属松际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