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偷死病是养虾人都知道的常见病,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俗称为“掉苗”、“冒底”,是在对虾养殖周期内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顾名思义,通常表现为对虾毫无征兆地少量地死亡,或是在池塘进出水口、下风口、排污口、料台上发现少量死亡个体。且病症并不限于南美白对虾,其它品种的对虾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偷死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所导致的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一般在池水富营养化且水质变坏时容易发生。
顾名思义,通常表现为对虾毫无征兆地少量地死亡,或是在池塘进出水口、下风口、排污口、料台上发现少量死亡个体。且病症并不限于南美白对虾,其它品种的对虾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偷死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所导致的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一般在池水富营养化且水质变坏时容易发生。
-
表象:
偷死病主要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且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通常在水温达28℃以上,发病对虾规格在80~120只/公斤。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1~2公斤/池,到蜕壳时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直到收虾季节,甚至绝收。死虾肉眼观察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时可见软壳红体症状,容易误诊为红体病。 -
发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虾池的水质管理和调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质状况恶化,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池内有机物等在异养型细菌的作用下,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而氨在亚硝化菌或光合细菌的作用下又转化成亚硝酸,亚硝酸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以后可形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又可以和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从而造成对虾抗病能力急剧下降,进而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