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云南省泸西县,万亩香葱绿意盎然、葱香四溢。在白水镇,农户们头戴草帽,忙着拔葱、捆葱、搬运……
在泸西,这株小小的香葱早已蝶变为惠及全县的“金元宝”。目前,泸西县小香葱种植户已突破3000户,每日超2000吨小香葱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年产量达113万吨,年产值达35亿元,占云南香葱总产量的60%以上。
从田埂零星种植到全国最大的香葱单品生产基地,从质量参差不齐到跻身国际盛会餐桌,泸西县用一套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铺就了小香葱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名品”的绿色升级路。
标准先行:破解“各唱各调”的产业困局
如今的泸西小香葱,已稳坐全国香葱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生产地的宝座。截至2024年底,小香葱年产量116万吨,年产值35亿元。但回溯十年前,产业发展的“痛点”十分突出:没有统一标准,农户凭着老经验种植,导致上市香葱粗细不一、口感各异,不仅卖不上价,还常遭遇收购商压价。
这一困局的破题,始于一套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构建。泸西县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精心制定了《泸西小香葱产地准出制度》《泸西小香葱生产技术规程》以及制冰、洗葱等环节的规范制度。同时,搭建“地慧数农”数字化平台,对小香葱产地行情、销售行情等关键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透明化,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全链条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的建设。
为让标准更具操作性,泸西县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创新推广“党组织+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全覆盖模式,把分散的农户拧成“发展共同体”,让标准体系真正落地生根。
“联合小香葱种植主体514户、制冰主体9户、洗葱主体23户等共计614户主体成立泸西小香葱产业联盟,第一时间建立泸西小香葱产业联盟党支部,将支部党员按照各自熟悉领域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在苗种选育、规格种植、标准生产、分拣加工、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链条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负责人刘玉红介绍。
全程管控:编织全链条质量安全网
“消费者要安全,市场要品质,这是小香葱的生命线。”泸西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李树荣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特色、优质、安全的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青睐,这也倒逼小香葱产业从“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型。为此,泸西县整合生产主体管理、农业投入品管控、农药残留检测等多重措施,建起了一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安全网。
为进一步加强小香葱产品质量管控,提高种植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泸西县进一步规范小香葱产地环境、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生产废弃物处理等生产技术,把生产主体管理、农业投入品管控、农药残留自检、产品带证上市、农产品追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集成起来。
关于这一点,从广州到白水镇栽葱已有9年的东升农场负责人叶月有的感受颇具代表性。“现在种葱不用瞎琢磨,从育苗用多少肥,到病虫害防治,再到啥时候采收,全程都有技术规程‘把着关’。”叶月有举起一捆青翠的香葱,葱白紧实、粗细均匀,“现在的品质根本不愁销路,收购价比以前零散种的时候高不少。”
为严格泸西小香葱产品质量管控,泸西县要求小香葱种植主体建立生产档案,并详细记录种植品种、栽植时间、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时间等生产流程。同时,建立农药使用记录,如实记录使用农药的时间、地点、防治对象以及农药名称、用量、生产企业等信息。“农药使用记录应当保存2年以上,所有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并具有可追溯性。”泸西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创新办主任沈学智介绍。
通过三年时间持续推进,泸西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小香葱产品质量管控机制,全县小香葱绿色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得到普遍运用,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基本杜绝。“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截至目前,已获得21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有机农产品认证,蔬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沈学智说。
品牌升级:从“地方特产”到“国际名片”的跨越
拿到绿色有机“通行证”,泸西小香葱的品牌之路越走越宽。借着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等“三张牌”的政策东风,当地企业主动延伸产业链,从新鲜香葱到脱水葱、香葱酱,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小香葱真正成了“俏商品”。
绿色认证是基础,国际认证则是“金钥匙”。当地抓住泸西小香葱优质、绿色、味鲜等特点,依托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国际国内大市场,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打通销售渠道,推动泸西小香葱成为“抢手货”。2016年,泸西小香葱走进了“G20”峰会的“大厨房”;2022年,再次收到了亚运会发来的“大订单”。一次次国际认可,让这株来自云南高原的小香葱,真正成为一张亮眼的“国际名片”。
如今,在泸西的田间地头,标准化种植的香葱连绵成片,绿色认证的标识贴上包装,冷链车将新鲜产品运往全国乃至海外。一株小香葱,正沿着标准体系铺就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