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 甘肃向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8月的陇原大地上,瓜果走俏市场、蔬菜长势喜人,农业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东西狭长1600公里的甘肃,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交往历史悠久、通道枢纽功能明显、土地资源丰富。

 10年来,甘肃充分集成现代技术手段,挖掘资源潜力,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帮助甘肃完成了摆脱贫困的巨大的历史性跨越。

 撕掉了“苦甲天下”历史标签的甘肃,向着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马铃薯成为陇原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盛夏时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百万亩洋芋花开成海。

 走进甘肃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爱兰薯业)的基地日光温室里,一株株马铃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公司负责人周爱兰和她的团队成员仔细地查看马铃薯,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颗“金铃铛”。

 “马铃薯育种比拉扯一个孩子投入的精力要多得多。”周爱兰边查看育苗长势情况边说。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进一步优化“基础苗—脱毒苗—脱毒原原种(基础种子)—原种—一级种”的现代化种薯生产体系,爱兰薯业不断探索开发市场,扩大产业链,满足订单需求,改进种薯生产基础设施,扩大产能。

 周爱兰介绍,目前,公司已投建616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800平方米育种实验室、560座日光温室、380亩原原种网室和2.6万平方米贮藏设施。

 为了让企业发展得更强更好,公司还与众多研发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完善了“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

 在甘肃,像爱兰薯业一样依靠科技研发提质增效助农增收的企业不在少数。数据显示,2020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30万亩,占全国的12%,每年贡献甘肃省粮食产量的20%。这也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的创新研发密不可分。

 2016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回落,并面临着一些亟须攻克的技术难题。面对现状,该院随后联合多家单位实施了“安定区优质多抗广适马铃薯主食化新品种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高淀粉品种改良岗位专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文国宏介绍,这个项目突出主食化新品种陇薯7号与陇薯10号配套技术应用,2016年完成示范推广面积16798亩,平均亩产2241.8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078.55万元。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单产,甘肃省马铃薯总产量保持稳中小幅增长,2015年到2019年马铃薯单产由1129公斤提升到1234公斤,年均单产增长26.2公斤。”在文国宏看来,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目前,甘肃省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基地、商品薯基地和加工基地。2021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020万亩和1500万吨,双双位居全国前列。

 河西走廊撑起中国玉米制种“半壁江山”

 在甘肃西北部,有一条长约900公里、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由于形如走廊,因此被称为河西走廊。这里有着发达的制种业,生产的玉米种子,可以满足全国玉米用种需要的一半以上。

 每年夏季,兰州大学植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学科团队都会在这条走廊上围绕植物生长发育和极端环境适应性开展研究,鉴定并解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状的关键功能基因,为种质创新提供极富价值的遗传材料和理论指导。

 “未来玉米仍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岁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将来生产者和市场最需要的依然是多抗广适、中早熟、高产稳产型品种。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玉米种质的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在多年研发的基础上,团队开辟了玉米精准分子育种的新途径,创建了新种质资源,解决了甘肃省粮食作物育种的技术难题。团队的科研进展促进了甘肃省玉米种业和产业向绿色、环保、安全、高效方向发展。

 有了高水平技术作保障,甘肃省玉米繁育制种发展形势喜人。2021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141.2万亩,产种5.79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2%和57.8%。90%销往黄淮海、东北等地区,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

 “发展玉米繁育制种产业,甘肃还有更高目标。”甘肃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芳介绍。2021年底,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甘肃玉米繁育制种全产业链产值要达到120亿元以上,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的播种面积达到5%以上,供种量稳定在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5%以上。

 甘肃蔬菜走俏全国畅销海外

 多年前,每到冬天,吃菜难成为大多甘肃人越不过的一道坎。入冬就只能吃到白菜、马铃薯、萝卜这“老三样”。

 为了装满“菜篮子”,让本地的老百姓告别“老三样”,甘肃人在黄土地上研发、创新,搭棚、种菜。

 兰州高原夏菜是甘肃蔬菜产业的代表之一,以兰州市榆中县为核心区的兰州高原夏菜主产区已成为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主要基地之一。

 今年3月6日,由甘肃农业大学牵头,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参与的甘肃省科技重大项目“高原夏菜采后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落地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据介绍,这个项目针对采前安全诱抗剂处理及降药提质、采后防腐保鲜、微环境气调、尾菜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产业化集成示范推广。

 榆中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魏立荣介绍,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榆中县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甘肃,类似这样的科研投入在蔬菜产业中比比皆是。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郁继华团队实施的“瓜菜新品种选育及高品质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甘肃省瓜菜生产中优良品种缺乏、化肥农药使用过量、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开展高品质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该项目获得2017年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经费650万元。

 郁继华介绍,项目建立的19个核心示范基地和示范推广精准水肥管理、生态种植模式、化肥农药减量与替代技术等为茄果类、瓜类等高原夏菜新增效益3.11亿元。

 在科技的有力支撑下,甘肃省蔬菜产业已形成了以河西五市及兰州、白银为主的日光温室重点产区,以陇东陇南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塑料大(小)拱棚重点产区,形成了全省“西部温室东部塑料拱棚”的设施蔬菜优势区域布局。

 截至2021年,甘肃省蔬菜产量达1655.3万吨,作为甘肃种植面积、产量、效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正在稳步向千亿元级产业迈进。

 如今,甘肃的特色蔬菜畅销全国,外销中亚、日本、韩国、东盟市场;马铃薯产量傲视全国,产品外销东盟;河西走廊撑起了我国玉米制种的“半壁江山”……

 在陇原大地上,一幅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者:颉满斌 来源:科技日报
  • 农民经纪人

平度市德诚饲料原料经营部

主营:饲料、有机肥原料出口及国内销售

共青城供销社

主营:果品 畜牧 水产

殷爱林

主营:禽蛋购销

姜洪太

主营:禽蛋购销
  • 市场最新价格
  • 农业合作社

绿源生姜合作社

介绍:莒县大姜是国内外闻名的生姜品牌,我合作社产品远销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市场。本产品质

高青县野猪林美食城

介绍:特种野猪”是以纯野猪和优质的种猪交配之后的杂交后代,中医认为野猪肉味甘、咸、入肺

定州第一苗圃

介绍:乔木类:(1—20公分) 法桐、白蜡、合欢、国槐、龙爪槐、火炬、栾树、银杏、千

菏泽市晨旭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

介绍:菏泽鸡皮铁棍山药,为山药中的“王中王”,号称天下小人参。因其干、面、香、甜之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