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丘陵山地农机走俏 旱作农业降本增效

丘陵山区是甘肃省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集中区,甘肃八成左右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区。以往,甘肃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制约全省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今,记者在甘肃中部的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等县区了解到,今年甘肃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走俏,农民、合作社购买农机的热情高涨,部分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提升明显,农机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

 丘陵山区农机热销 中大型动力机械更受欢迎

 定西市三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是甘肃致力于丘陵山区农机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装备制造企业,生产马铃薯播种机、中药材收获机等100余种农机产品。

 “仅今年1月份,企业就销售了各类配套农机具近700台(套),同比增长20%。”公司负责人赵明介绍,2月以来,公司又陆续收到陕西、宁夏等省区和甘肃省白银市等地的订单,正在开足马力生产。

 农机制造企业一派繁忙,农机市场销售旺季较往年提前。定西盛沃农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段圣春介绍,以往农历元宵节过后,农机市场才逐渐活跃,今年大年初二之后的十多天里,公司就售出14台拖拉机。

 老百姓对农机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中大型动力机械更受欢迎。“配套农机具种类越来越多,大马力动力机械负荷更足、作业效率更高。”定西市安定区安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廷发说。

 赵明、张廷发等人介绍,今年丘陵山区农机走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农业机械化降本增效明显;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地块变大了,机耕道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农民购机意愿增强;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增多,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提升,农机需求与日俱增。

 西北山地旱作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升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马铃薯、中药材是甘肃丘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过去,马铃薯、中药材在种植、收获环节面临“无机可用”;近几年,马铃薯和中药材播种机、收获机不仅填补了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的空白,各种配套的农机具类型也不断增多。

 “过去人工种马铃薯,两三个人一天仅种1亩,现在机械化播种,一天能种25亩。”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唐家堡村村民王刚说,他打算今年在20亩的基础上,再流转一些耕地种植马铃薯。

 在甘肃部分中药材种植大县,中药材移栽机被当地视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一亩党参需要栽种3万多株苗,过去全靠人工一株株栽,我家6亩地,光栽种就得30天。”定西市渭源县北寨镇张家堡村村民王海峰说,以前雇8到10个人,一天只能栽种1亩;现在用党参移栽机,雇6个人,一天就能作业5到6亩。

 机械化作业降本增效明显。王海峰说,去年使用党参移栽机、收获机之后,平均每亩节省成本1200元。

 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2年甘肃省丘陵山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甘肃马铃薯、中药材机械化率分别为63%、48%,较2020年分别提高了3.3和5个百分点。

 农机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少薯农、药农开始扩大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亩发展到十几亩。”定西市农机服务中心主任韩鹏飞介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优势农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提高。

 农机服务方兴未艾

 记者在定西市安定区、临洮县、陇西县等地看到,载着拖拉机、旋耕机、马铃薯播种机、中药材移栽机的货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路上。甘肃牧禾源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松涛介绍,现在购买农机、农机维修等都是  。

 不仅如此,农机社会化服务配套不断完善。记者走访十几个村看到,每个村均设有为农户提供农机租赁服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合作社等场所均有张贴的租赁农机费用一览表。根据不同生产环节,每亩租赁费用30元至200元不等。

 “相比自己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具种类全,租赁费用更划算。”陇西县张磨村村民王建喜说,现在一台拖拉机动辄几万元,除了动力机械,配套农机具还有旋耕机、翻转犁、深松机、覆膜机、中药材移栽机、中药材收获机等,全套花费十几万元。

 农机手成农村热门新职业。定西市陇西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汪兴龙介绍,丘陵山区农机需求不断提升,农忙时,各地“抢农机”情况多有发生。今年陇西县农机服务中心组织了新春第一场农机手培训班,来自17个乡镇的120名农机手参与培训,很大一部分参训人员没有购机需求,一心要考拖拉机驾驶证。汪兴龙介绍,近三年,全县新增持证上岗的农机手超过3000人。

 农机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土地托管服务成“新宠”。“近几来,农村外出务工、就近城市化的群体越来越多,土地托管服务需求大、发展快。”陇西县服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育鑫说,合作社依托90多台(套)农用机械,去年在当地托管土地面积超过7000亩。记者 王朋 王紫轩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