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布创新成果359项
“冀红”苹果、“冀杂金苗”系列谷子、“京麦”系列高产耐盐碱节水杂交小麦、“津娃娃”系列大白菜……在近日举行的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大会上,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员单位带来了各自选育的新品种。
会上,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发布成立以来的创新成果359项,包括新产品65件、新品种131个、新技术163项。其中,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发布创新成果159项,包括新产品18件、新品种86个、新技术55项。
2016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发起,联合京津冀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等23家成员单位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是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致力于为三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2019年成为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目前成员单位近80家。
联盟成立7年来,以实施重大创新任务为抓手,各成员单位在开展学术交流、打造共建平台、协同创新攻关、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联盟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在原有果蔬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盐碱地生态植被修复等4个京津冀联合实验室以及10余个区域创新人才团队基础上,新成立京津冀数字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北省(承德)板栗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种猪繁育技术创新中心等9个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研发的协同性不断增强。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对接京津冀三地农业科技及产业发展需求,合力争取国家和三地各级政府部门项目支持。近三年,联合申报环京津蔬菜产品安全生产和供应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京津冀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环京津夏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京津冀农业生态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天津市、河北省科技计划和北京市京津冀区域协作创新专项等项目100余项。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成效显著。联盟成员单位通力协作,充分发挥科学家、科技推广工作者、基层科技骨干等人才集中和分工协作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创新,取得众多成果。围绕京津冀典型农区开展大气降尘、农产品、土壤、灌溉水、肥料投入等输入重金属检测、分析和示范工作,获取了京津冀研究区监测数据,构建起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高风险区识别技术体系。联合开展技术研究,构建起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特色果品溯源技术,建立了大白菜轻简化节水技术模式、番茄自动化无土栽培节水模式、主要果树和高品质蔬菜优质丰产水分高效利用灌溉技术方案,并建设示范园大规模推广应用。
联盟成员单位通过共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三年,联盟新建了果蔬病虫草绿色防控、鱼茶循环养殖等示范基地,在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石家庄等京津冀70余地开展了环京津夏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京津冀农业生态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等创新成果的集成示范应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共建京津冀盐碱地生态植被修复联合实验室,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共建河北省盐碱地绿化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出的“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生态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列为2020年河北省主推技术;研发出的“滨海重盐碱地‘上改下排’耐盐植物直接利用模式构建技术”“北戴河新区大蒲河口海岸带及河口海域生态修复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记者马朝丽)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