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绿色高效
朔州市右玉县高标准农田。
晋中市灵石县高标准农田。
太原市娄烦县高标准农田。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田”字之重,重逾千钧。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农耕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1月10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也就保障粮食安全、深化耕地保护作出重点部署。
多年来,我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农业格局的根本性措施,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手段,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高,绿色农业和低碳农业活力旺盛。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88.45万亩。
让良技、良法、良机大有可为
“2023年我们在1000亩高标准农田上复播了玉米和辣椒,11月份又种上了冬小麦,现在正在喷灌施肥。现在的喷灌灌溉既省力又省钱,种粮大户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1月10日,在临汾市翼城县粮菜轮作生产基地里,南梁镇梁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增双一边指挥着小麦冬灌,一边感慨地说。
“以前地块小,机械操作一脚油门就到头了,现在水通了、路通了,小田整成了大块,不光便于田间管理,也便于机械化作业,成本降低了,产量更高了。更可喜的是我们隆化小米这一绿色品牌有了生产基地。”现在让翼城县上吴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闫晓峰高兴的事儿真不少,曾经的梯田、沟壑、小片田,在经过一系列改造后,变成了保墒、保土、保肥、便利耕作的大片田。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防灾减灾等设施得到大面积应用,良技、良法与良田完美结合。通过智能控制、高效节水、农田监测等系统,实现了“千亩良田一户种、千亩良田一人管”。
农田基础设施的薄弱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在我省的永久基本农田中,尚有2260万亩未建高标准农田,其中,旱地面积占比50%左右,坡度在6度以上的占比32%,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难啃的“硬骨头”。这几年全省各地克服建设任务重、建设难度高、筹资压力大等困难,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88.45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2.4%。
“这里以前是6米多宽、5米多深、100多米长的深沟,两边也都是大小不等的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我们村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现在地里有水、有肥,何愁没有高产量。”翼城县安家垣村71岁的赵峰对比今昔不胜感慨。
路修通了,沟渠整好了,田地相连了,农机畅通无阻了,广袤的田野上,阡陌纵横,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灌溉用水节约20%至30%,耕地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5%至10%。据不完全统计,高标准农田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亩均增产50至100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400元左右。
灵石县5年累计修筑田间道路218公里,对田块进行“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陡变缓”改造,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由26%提高到现在的100%。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耕地面积、等级、配套“三提升”,3100亩撂荒地恢复生产,土地“二次流转”率由30%提高到90%以上。2021年—2022年实施高标准农田旱地建设2.1万亩,耕地等别平均提高0.56等;实施高效节水灌溉0.43万亩,耕地等别平均提高1等。
云州区是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县(区),项目区注重“建、管、用、养”结合,科学利用水、光、热、风资源,每块田都配备生态防护林,达到网格化、田园化标准。2023年项目区新建500立方米蓄水池6座,蓄水池可在旱季贮水灌溉,实施膜下滴灌等,亩均可节水130立方米左右。田间道路宽度达到3m—3.5m,便于机械化入地作业,实施水、旱、虫情自动化监测,无人机飞防,远程开闭阀门、出水口水量自动监测系统等。区委书记宁文鑫表示,项目区要配套优化好农业农村各个生产要素,加入生态、美丽、智慧元素,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全面发展。
让绿色、智慧、生态农业大显身手
“我的农场2021年建成千亩摇臂式喷杆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用100个小时就能完成原来需要15天的千亩小麦灌溉任务。2023年我又配置大型桁架智能化高效水肥一体化淋灌设备5台,建设厘米级差分基站1个,安装无人驾驶平台2个,实现节水50%—60%、节肥30%、节约投工90%,每亩增产350公斤,增效近1000元。”胡天妮说起自己的智慧农场满是骄傲。
他的远鹏智慧农场紧邻运城市芮城县东垆乡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是全国首批100个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全国首批100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基地,也是黄汾百万亩粮食高产高效芮城基地核心示范区和典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园区,年产粮食近300万公斤。胡天妮是“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山西省十佳农民”,他的智慧农场实施农水集约增效、良种良法配套、农机科学创新、绿色循环发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通过智能终控或手机终端,可随时掌握空气、土壤温湿度和肥力状况,用指端操作启动喷灌系统,准确操控2000个摇臂式喷杆喷灌设备。
在远鹏智慧农场的示范带动下,芮城县节水农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仅东垆乡河滩地节水灌溉面积就有1.5万余亩,年节约水资源150万立方米以上,节本增收近千万元。同时,项目区通过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等技术应用,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轻了土壤的盐碱化,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不仅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托管主体更容易实现专业服务的规模化、集中经营的高效化,而且减少和避免了农业面源污染,使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寿阳县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县托管主体发展到1320家,统一秸秆还田村161个、飞防植保村82个、集采农资村34个、农机联盟村28个,全托管面积31.5万亩,占到粮食种植面积的41.2%,从事大田种植人数由5年前的2.62万人降到5750人,人均耕种200亩以上,亩均效益提升13%。同时,推动了旱作技术,深松密植、品形多株等12项有机旱作技术快速推广,农膜、化肥、农药使用量每年递减3%—5%,作物模型、智慧农机、遥感检测等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相继落地,玉米单产连续两年创出全省最高纪录。
在潞城区,记者看到,依托浊漳河独有水源和天脊集团充沛中水,规划建设5000余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依托5G物联网技术,全面实时监控土壤墒情、温度湿度、光照降水及病虫害等动态变化,实现按需灌溉、精准灌溉、智能灌溉、节水灌溉,为高产高效打好了基础。
防风防沙是我省北部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应县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为农田“舒筋活血”,改善了区域内农田小气候,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他们通过实行农业科技配套,减少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保护了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提升了社会和生态效益。
让增产、增效、增收福泽百姓
农田提标准,增效又增收。在应县下马峪乡南旺庄村,村民们尝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甜头,大家的心里乐开了花。
多年来,由于村里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种植结构单一,村民增收无望。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玉米亩产由实施前的650公斤提高到了775公斤,全村2023年粮食总产达到2712.5吨,增长了19.2%,总收入达到650多万元,占到了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5%以上。
1月9日,虽然天寒地冻,但翼城县南唐乡云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几十名工人分工合作,正在进行机耕路拓宽、管道埋设、蓄水池建设等项目建设。云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盖凌海说:“我们村以政村企联合方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集体可分红50万元左右,群众坐在家里就可拿到1000元/亩的土地承包费。同时还为群众增加阶段性、季节性就业岗位1500余个。”
治山治水,修田整地。灵石县鼓励支持工矿企业连片流转其采矿区域内的闲散土地,优先使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参与农田项目建设。2021年以来,带动社会投资8100万元,全县累计新增耕地5800亩、流转5.2万亩、托管13万亩,仅土地流转一项便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年增收1500万元。实现了采煤沉陷区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经营“三同步”,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4718亩、露天矿采空区治理1425亩,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
以水定田,以需改田。潞城区引入大地控股集团投资8100余万元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缮和改造天脊工业用水农灌中心部分灌溉设施,在周边4个乡镇25个村打造了2.2万亩高标准水浇地,增加粮食产能220万公斤。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芮城县优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实在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大中型灌区、创建节水型建设等大中型灌区范围内,累计投资3.37亿元,项目区累计粮食增产1718.64万公斤,增收4885.36万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翮介绍,项目建成后,农田灌溉面积增加,抗旱保水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科学种田意识也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更高了。
生态低碳勾勒农业未来。2023年我省选定大同市云州区等8个县(区)开展整县推进试点,大同册田等灌区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一批全国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省将有更多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也一定会走出一条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绿色发展道路。(记者王秀娟)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