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发布

食用菌已成为重庆第5大农产品
 
 日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牵头,市农科院、西南大学、市食用菌协会、市老科协共同参与开展的重庆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发布了《重庆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报告。  
 报告显示,食用菌现已成为重庆继蔬菜、水果、稻谷、油料之后的第5大农产品,且发展势头迅猛,有望成为全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自给率仅55%左右 

 市场需求空间大 

 报告对重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其中提到,重庆是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光温水土条件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拥有大型真菌1000余种,常见可食用种类约200余种,野生食用菌遍布37个涉农区县,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食用菌不与粮争地,且可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副产物、废弃物作为生产原材料,生产周期也短,是一项“短平快”的产业。据测算,若在林下种植灵芝、赤松茸等珍稀食用菌,每亩产量在1.5吨左右,按每公斤10元计算,产值可达到1.5万元。

 由于食用菌经济效益高,近年来重庆食用菌发展规模迅速扩大,9万吨,食用菌从业主体已突破8000家,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约1.53万人。

 在消费端,2022年,重庆每人每年消费蔬菜及菜制品147公斤左右,其中食用菌消费约20公斤。在重庆火锅、冒菜、汤锅等传统特色饮食中,金针菇、香菇、平菇的用量很大。随着火锅产业的不断壮大,食用菌的消费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就目前看,重庆食用菌常年产量不足40万吨,每年仍需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调入约30万吨鲜菇,自给率仅为55%。

 发展较为粗放 

 面临“大资源、小产业”困境 

 报告同时指出重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即面临“大资源、小产业”的困境。

 首先,种植仍以传统家庭经营自产自销为主,工厂化程度低。由于传统模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分工不明确,导致制袋等环节成本无法压缩,不具备价格优势。以秀珍菇为例,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重庆秀珍菇出厂价每件达到200元,比山东、江苏等地高出40元。

 近年来,随着华绿生物等龙头企业入驻万盛、南川,食用菌生产逐渐形成工厂化生产与传统种植共同发展的格局,秀珍菇、鹿茸菇、虫草花、海鲜菇和金针菇逐步实现工厂化栽培,但工厂化栽培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也仅为14.87%。

 其次,品种不够丰富。目前重庆食用菌栽培品种有22个,覆盖了可栽培种类的30%以上,但栽培规模最大的仍为平菇、香菇、秀珍菇、金针菇4类,占总产量的93%以上,经济价值更高的品种不足。

 最后,则是精深加工不足。目前重庆食用菌年加工量不足年产量的2%,并且加工主要以烘干、分包装等初级加工为主,保健药用等功能开发和精深加工不足。

 优化产业结构 

 科技赋能产业提档升级 

 专家们表示,重庆食用菌产业需要借鉴邻省地区发展经验,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聚力打造食用菌百亿级产业链。

 首先,由于目前优质菌种外调比例高,因此要加快优良菌种的选育与推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选育一批丰产、优质、适宜工厂化、药食兼用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并开展配套的液体菌种制备、工厂化和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加速推进新品种的产业化。

 二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建议根据各地资源条件,按照高中低海拔,合理选择主推品种,错位发展。比如在永川、万盛、南川发展金针菇、秀珍菇,打造大众鲜食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在渝东北、渝东南,以城口、黔江、云阳等区县为重点,发展香菇、黑木耳等鲜销菌类及羊肚菌、金耳、灵芝等珍稀菌类,打造珍稀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

 三是加快推动工厂化生产、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在工厂化上,充分利用重庆制造重镇优势,联合市内外科研力量,聚力开展食用菌工厂化智能化生产成套设备研发,加快集成食用菌工厂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破解出菇管理、采收等环节自动化不足、稳产性不够等技术难题。精深加工上,要聚焦食用菌药食同源价值开发,与 、生物工程、保健和食品等领域合作,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实现延链增值。作者:栗园园 郑宇 实习生 石楚园 来源:重庆日报
  • 市场大户

刘艳海

主营:南方菜、特菜、食用菌大全

门丽

主营:盆景、绿植

张子奎

主营:鲜蛋

程永志

主营:蔬菜

武香玉

主营:水产、副食
  • 农业合作社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泳清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

介绍:主营:克新、兴佳二号系列,克新系列,荷兰系列,尤金系列等

酒泉聚丰蔬菜流通协会

介绍:酒泉聚丰蔬菜流通协会地处甘肃酒泉,河西走廊西端,地域条件优越。酒泉地属中温带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