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去年为我省创汇近1亿美元,并为全省农民带来收益13亿元——这一业绩令人惊叹,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被废弃掉的虾壳和虾头里,还蕴藏着千亿元的大产业。
近日,洪可柱、曹文宣、刘经南、朱英国等10位省政府及武汉市政府的参事,联名上书省政府,建言我省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废弃的小龙虾虾头和虾壳,打造“小龙虾及甲壳素深加工衍生高附加值产业链”。
10位参事在建议中说,每只小龙虾的可食比率为20%到30%,目前我省小龙虾除加工虾仁、虾球、整肢虾外,还有70%到80%的部分(主要为虾头和虾壳)作为废弃物抛弃。比如2007年全省小龙虾产量13万吨,产生的废弃物超过9万吨。如果能对废弃的虾头、虾壳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其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有近100项,转化增值的直接效益将超过千亿元,且将新增就业岗位近10万个。
据悉,省领导已迅速对参事们的建议作出批示,要求重视这一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小龙虾产业的深度开发。
进展
开发虾壳,技术已经成熟
1000亿元的产业,我们有没有成熟的技术把它“吃”下?此次上书人之一,武汉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博导杜予民教授,是我国甲壳素研究的首席专家。他表示,目前我们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杜予民告诉记者,目前,中心研究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拥有甲壳素与壳聚糖方面的数十项发明专利和关键核心技术。
据介绍,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采用武汉大学的专有技术,已建立了近十家虾蟹壳生化加工企业,专门生产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初级产品,有的年产值已达亿元以上,其主要生产设备国内基本都可制造。
揭秘
龙虾壳暗藏“生命第六要素”
省政府参事洪可柱告诉记者,废弃的虾壳和虾头里,之所以蕴藏着千亿价值,主要是因为其富含地球上第二大再生资源甲壳素,而甲壳素可以分解出“人体第六生命要素”:壳聚糖。
据专家介绍,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化工、 、农业、环保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壳聚糖,在农业上可以促进种子发育,提高植物抗菌力,做地膜材料;在 方面可用于制造降解缝合材料、人造皮肤、止血剂、抗凝血剂、伤口愈合促进剂;在日用化工上可用于制造洗发香波、头发调理剂、固发剂、牙膏添加剂等
信息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