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顾残疾哥哥20余年到组建“伟哥”机耕队,从自给自足到建设稻米烘干厂,从孝老爱亲到好人种好米,蔡伟淦以“一粒米”承载着对家乡的爱恋,以“一粒米”带富千家万户,以“一粒米”完成了一名赣州好人家国情怀的嬗变与升华。
梦想付于实践,组建“伟哥”机耕队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的背后蕴含着国家的未来发展、社会稳定和全球竞争。在龙南市汶龙镇,有一支由好人发起,脱贫户和当地年轻“新农人”共5人组建的机耕队,他们在赣州好人、脱贫户“蔡伟淦”的带领下,积极筹备机耕款,同时向当地政府、村委会申请政策,于2022年底投入53.5万,自购履带打田机3架、插秧机、拖车各1台,利用国家出台的农机补贴政策进行一定的政策补贴,组建了“伟哥”机耕队。
2023年春,他们了解到承包100亩以上农田属于大户种植,种植双季稻可以享受每亩450元的种粮补贴,蔡伟淦积极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随后在罗坝村、石莲村、新圩村耕种了350多亩的农田。为了更好地落实粮食安全,他还将罗坝村黎坑、坳下、贵湖塘等冷水田近80余亩的冷水田、深山田进行了耕种。他说:“村里的干部也有很多其他帮助老百姓的事要做,他们耕田不如我来耕”。同时,他和他的机耕队还帮当地农户自耕田进行了统一打田,当地村委会积极协助他找工人、修建农田水利、帮助其申报奖补,共同着力,助力粮食安全。
政策赋能行动,建设稻米烘干厂
2024年,经过一年的双季稻耕种,他对水稻的种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深深的感受到,单单靠卖散米是没有出路的,唯有完善水稻加工产业链,建设大米烘干厂,打造自己的稻谷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体系,才能走的更远。在种植的过程中,辖区的老百姓常常跟他说,我们罗坝方圆8里都没有碾米厂,如果你能在村里建一个,该多好啊,我们就不用背着大米到圩上碾再辛辛苦苦的背回来了。说干就干!蔡伟淦又找到汶龙镇农业部门,说明了来历,农业办积极向上级汇报并申请到2024年的衔接资金50万,共同建设了大米烘干厂,自己又出资35万,购置了3台谷仓、1台碾米机。该厂于2024年底正式运行,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售后一条龙服务。山下小组的蔡彩房大爷,已经70多岁了,每次蔡伟淦帮其碾米后都用摩托车将人和米一起带回他家,他感动的说到“还好你帮我送回来了,不然我都很难运回家”。蔡伟淦说“现在农村种田的都是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他们的子女都不在家,有时候搭把手,乡里乡亲帮忙,也是很有成就感的。有时候老人自耕的米吃不完,拉到我这来,多少我都收着,还给现钱,钱不多,但老人买点油盐酱醋、看病捡药的小钱还是有的”。自大米烘干厂开工后,蔡伟淦的大米附加值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提高,附近的老百姓知道碾米方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又耕种了更多的田,而当地村委会,通过集体购买谷种、组织片区统一育秧、统一打田、统一收割等方式,形成了“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帮带模式,进一步夯实了当地粮食安全。
好人种植好米,致富有“稻”也有“道”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作为一名种植大户,蔡伟淦更知道秧苗的重要性,秧苗超龄就黄,一黄就没收成。在育秧、种田、收谷等农忙时节,持续1-2个月要30多的工人,并且农忙时大家都忙。但他从来不用担心找不到人种植、秧苗没水、收谷没人。只要他要工人农民帮忙做事,大家都尽兴尽力,从不需要监管。为什么呢?原来他请工有以个原则:工钱从不过夜!刚给他做工的工人都不相信,拿着钱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现的工钱”。2023年9月,正值种植晚稻时期,蔡伟淦帮当地老百姓将秧苗送到田间地坎。而当地百姓对他的行为深深感动,哪块田没水啦、哪里有鸭子啦,都力所能及的帮其解决。2025年,蔡伟淦在罗坝村、石莲村承包576亩农田,单谷种就育了1500斤,为了助力粮食安全,他还将罗坝村冷水田、山坳田都承包了过来。为了实现大米的附加值,他还将罗坝村黄坑尾的260亩田进行了有机认证,进一步提升了大米的市场价值。
“未来的农业是规模化、产业化,不能单纯的以面积论英雄,现在大米烘干厂已正常运行,我帮助老百姓也是树立自己的口碑,我卖的米就是卖我的口碑,我要继续打造自己的品牌,让市场认可我、大家认可我”。作为2023年第一期龙南好人,第三期赣州好人的蔡伟淦,通过自身努力+政策影响,达到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致富的道路上,有“稻”也有“道”。
(龙南市汶龙镇人民政府:曾洪萍 吴真真)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