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县志》对当地种植樱桃的历史记载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可站在规模化角度上,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中,通州大樱桃谈不上有太多资历。它很年轻,在如今的核心产地西集镇沙古堆村,从有第一棵樱桃树算起,至今满打满算没到三十年。可就在这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年轻的西集大樱桃最终走进了北京最高端的商超,也算是年轻一辈中的翘楚了。
沙古堆村的早熟樱桃提前报春
作为“春果第一枝”,北京通州西集樱桃今年来“报春”的时间,比往年还要早上一周多。3月15日,北京供暖季还没正式结束,红灯樱桃已经在位于西集镇沙古堆村的暖棚里报到了,这个品种果实个头不小,果肉肥厚,也恰是最受北京市民喜欢的早熟樱桃。
暖棚坐落在沙古堆村村西的红樱桃园艺场里,山东人江寒青是这片樱桃园的主人。她说,今年的樱桃比往年提早了约十天时间,这是有意为之——之前园区改进了保温措施,科技加持推动了樱桃提早上市,抢占市场,也让它拥有了更高的商业价值。
即使不是本地人,江寒青对西集与樱桃也再熟悉不过了。“我和丈夫来北京是在2003年,已经快20年了。”她1986年毕业于山东农大,来到西集前,一直和丈夫工作在地方农业局。
江寒青大学时学的是栽培,丈夫的专业是土壤。她说,学了农业,就有了心结,总想去亲近泥土。20年前,北京通州开始着手运河沿岸的规划开发,对设施农业和果树种植有诸多扶持举措,江寒青和丈夫最终来到沙古堆村创业。事实证明,特大城市里一样有农业的发展土壤,江寒青没选错。
种植过程就像把娇气的孩子拉扯大
从3月15日暖棚樱桃上市,到6月份露地樱桃收尾,位于西集镇西北端的沙古堆村是当地樱桃的核心产地,是整个西集最早的樱桃种植地。
已过花甲之年的尹福贵,是沙古堆村最早接触樱桃种植的人。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首次引进了樱桃树,“园区要一个能够管理苗木的本地人,那时候就是我去的。”可在此之前,沙古堆村从未种植过樱桃,“大家都没见过,我进了园子也是边摸索边学习。”等到2000年,老尹才开始料理属于自己的园子。
种植樱桃是很寂寞的,栽种与收获之间,漫长的时间像是对种植者的考验。老尹说樱桃不比桃、杏,生长周期太长,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红灯樱桃,要等栽树后六七年才肯挂果,新品种的樱桃挂果时间相对早些,但没有五六年,也完全达不到丰产。
“那过程就像拉扯娇气的孩子一点点长大。”老尹的嘴上有点嗔怪樱桃树的娇嫩,但手上丝毫不敢怠慢,“一点照顾不到位,这树就死了。种樱桃需要特别勤谨,偷懒了,人可能不在意,但树都会知道。”
产业发展需要创建本地的品牌
老尹记得,第一次感觉到家乡的樱桃种出了些名气,是在2006年前后。家家户户种樱桃让整个小镇的樱桃面积有了一定的规模,那时年产量能够达到70万公斤,产值超过千万。区里办起了樱桃文化节,“通州大樱桃”开始成为北京市民耳熟能详的本地水果。
到了2010年底,农业部批准对“通州大樱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从开始引进樱桃种植,到实现产业化,西集镇樱桃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老尹的园区是西集老牌的樱桃园,专注于线上订购和线下采摘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而江寒青,探索的则是另一条道路。
自2016年起,江寒青的樱桃开始走入BHG华联精品超市,此后每年的3月到6月,北京SKP商场地下一层,来自西集小镇的樱桃从未缺席,采购者都感到意外,原来北京也有这么好吃的樱桃。
江寒青从不掩饰她对塑造品牌的渴望,况且,相较于流通环节繁复的外地樱桃,北京本地的樱桃距离目标市场更近,一个好品牌的创建会为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具备专业背景、扎根西集近二十年的江寒青,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种植户,她已是北京市首批林果乡土专家。在她看来,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规范化才是产业发展的未来,“一开始种樱桃的人不多,种植者会觉得只要把规模做大就可以了,但当人人都在种植樱桃的时候,就需要农户去考虑怎样提升果品的质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这意味着樱桃树的养护、果实的分选都要有统一的对照标准,当农业产品具备了统一性,才能最终做强”。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_全国信息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