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农机“突突” 田间奏响“丰收”曲

8月的邻水大地,稻浪翻滚,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高效的机械化收割,到创新推广复合种植模式助力增收,再到全方位的集约型服务保障……邻水县正以现代化的农业姿态,书写秋收新篇章。

机械化收割提高效率

8月22日,在城北镇贵人槽金垭村的县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项目区,收割机在农机手的操控下来回穿梭——驶进玉米地,切断秸秆、摘下玉米棒、完成脱粒,一气呵成,几乎不需人工插手。

今年,邻水县大春粮食播面103.5万亩,预计产量44.6万吨,在机械的助力下,秋收正高效推进。

“以前收玉米主要靠人工,一个人埋头干一天也收不完半亩地。”邻水县蒋川蔬菜种植农场业主蒋川说,现在使用收割机,一台机器一天能收50多亩地。

为确保全县36万亩玉米颗粒归仓,县农业农村局制定详细的“机收作战图”,把全县玉米地进行分片规划,根据不同地块的大小、地形,调配最合适的农机。

水稻也是当前秋收的重要作物。8月22日,在袁市镇增产村200多亩金色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3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作业,稻穗被快速卷入机仓,脱粒、清选后,金黄的稻谷随即通过输送管道源源不断地装入运粮车。邻水县七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业主刘航泽说:“今年,我们合作社在九龙镇和袁市镇种植了1000多亩水稻,配备了3台联合收割机,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目前,含联系的外地机械,全县共配备了400余台收割机。”邻水县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贵明介绍,针对县域地形复杂,部分山区地块小、大型机械难作业等情况,他们通过实时调度系统,清楚掌握每台农机作业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配备用农机,确保不误农时、不丢粮食。

截至8月26日,全县玉米已完成收割,水稻完成75.8%的收割任务。机械化作业,为粮食颗粒归仓提供了坚实保障。

复合种植助力增收

近年来,邻水县创新推广复合种植模式,通过间种、套种等多元方式,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为农民开辟增收新路径。目前,全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幼龄果园间作大豆面积约8.3万亩,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

同时,该县加大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讲解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和管理方法,帮助其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8月25日,走进高滩镇桂花村,500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区迎来丰收。邻水高滩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富刚介绍,该复合种植区玉米平均亩产700斤,预计大豆平均亩产300斤。

“复合种植模式通过科学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让大豆和玉米和谐共生,玉米为大豆适当遮阴,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杂草;大豆根瘤菌固氮养地,提升土壤肥力,助力玉米生长,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刘富刚说。

柑子镇磨盘村200余亩稻虾养殖基地,是复合种植模式助力增收的典型代表。该基地依托当地优质水土资源,创新打造“稻虾共生”立体农业模式,全程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每亩田地综合经济收益突破2万元。

在邻水,复合种植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也为该县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集约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

“目前,邻水县大约有430户种植大户。”邻水县农技站站长代旭峰介绍,种植大户通过集中托管,将零散土地统一合并整理,实现“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细碎变连片”,解决了“插花田”“细碎田”等难题,便于规模化、机械化耕作。种植大户还提供农事托管服务,农户通过平台一键下单,便可获得省时、省事、省钱的农事全过程托管服务。

种植大户张文平是集约型服务的受益者之一,他在袁市镇金堂村、河坝村、护林村流转了1500亩土地,通过托管服务的方式,实现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他购置了先进的农机设备,并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机械化作业和专家指导,种植效率大幅提高,收入也增加了。”张文平介绍,依托现代化设备,他们还组建了一支社会化服务团队,为周边农户提供从耕种到收获的“全托管”服务。

“农户只需把土地交给我们,就能拿到收成,比自己种植还划算。”该服务团队负责人熊涛介绍,今年,他们社会化服务的土地面积达1.5万亩,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集约服务,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在科技的支撑和集约服务的保障下,邻水县的农业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高效化迈进。(邻水融媒/钱进)来源:中国网
  • 市场最新价格
  • 农民经纪人

共青城供销社

主营:果品 畜牧 水产

许学江

主营:养鸡专业户

殷爱林

主营:禽蛋购销

殷保顺

主营:鸡蛋

玉田县环宇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主营:中甘甘蓝-铁头包菜-北京三号白菜-秋绿60-黄心白菜-荷兰土豆-早大白马铃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