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曾凭“环境卫生五连冠”崭露头角,如今紧扣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678”示范工程要求,借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创建东风,以一颗红心地瓜书写乡村振兴创新范式。从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到节庆IP打造、“三变改革”实践,“土疙瘩”变“金蛋蛋”的路径,已成农业农村部推广典型案例。
科技赋能+基础提质,土产变优品
“以前地瓜论斤卖,现在深加工产品(如盲盒礼盒)能高附加值销售。”乡农技站负责人老张捏着新薯种说。虹山乡联合华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建产学研基地,靠提纯复壮技术让地瓜糖度、亩产提升,外皮泛蜜色光泽,收购价从约2.5元/斤涨至3.5元以上。
在乡村振兴母公司统筹下,全乡建成15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模式。而这背后,是农村安全饮水、道路“白改黑”、人居环境提升、“五化”工程等惠民项目的落地,苏白公路二期、前坂村主干道拓宽等工程,解决了地瓜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村民老王算过账:“2024年我家5亩地靠‘分红+务工’,年综合收入6万元,顶过去三年,收地瓜的车还能开到田埂。”
节庆IP+人才支撑,农田变秀场
2024年首届“虹薯节”节的热闹场景,乡文旅办小林至今难忘:游客扛锄头挖薯,地瓜雕刻作品被竞价收藏,地瓜全宴预订排到三个月后,地瓜盲盒礼盒复购率达47%……这场“土味狂欢”,是虹山乡“农旅+产业+文化”融合的缩影。
节庆成功离不开人才助力。虹山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吸引清华大学、福建省委党校专家学者及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参与,还特邀闽台团队参与规划。依托人才优势,区文旅公司运营石龙谷、樱梅园、虹桥飞瀑三大景区,串联油菜花田、地瓜田,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挖薯、冬养生”全季旅游链。通过连续举办九届“油菜花节”、五届“地瓜节”,让虹山文化内涵持续提升。2024年游客量显著增长,衍生品成重要收入来源,周边民宿入住率100%,还催生5家地瓜主题咖啡馆。
三变改革+组织保障,农民变股东
梧凤小镇共富工坊里,村民王婶正将地瓜干装进“凤氏兄妹”IP包装盒,她自豪地说:“现在咱是‘三薪农民’——土地流转拿租金、工坊干活拿薪金、年底还有分红。”这源于虹山乡的组织保障与机制创新。
虹山乡探索实施“1+1+S”党建同心圆末梢治理模式,组建党群工作队和政警联合行动组,推行全域大物业管理,为产业护航。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整合闲置农房、林地等资源,盘活资产估值近9亿元,撂荒地变身休闲农庄,白凤村共富工坊、苏山村农特产品展示馆建成,红心地瓜、霜冻芥菜等实现包装上市,石龙谷景区周边中草药摊高峰期单日能卖9000元。乡党委工作人员指着村财收入曲线说:“5年前全乡村财总收入才81万元,去年已达400万元。”
如今,虹山乡靠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品牌营销,实现地瓜产业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的升级。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2.3亿元,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其“科技赋能+节庆引流+改革驱动”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虹山方案”。
(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 供稿)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