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巨轮永不停歇。
在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纲领性文件,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为未来五年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会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极端重要性的深刻洞察和战略定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全会精神,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五年前的2020年底,在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明确信号:“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在“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即将启航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又一次作出强调,既体现了我们党在“三农”工作上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更彰显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承前启后阶段,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考量。这份战略定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精准把握,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
必须夯实基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全局大局,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质量、成色乃至成败。“十四五”以来,我国“三农”发展持续向好,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成色更足,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成为我们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最坚实的“压舱石”。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十五五”时期,夯实“三农”这个基础中的基础至关重要,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优先补齐补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最大短板。
必须全面发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这个“阶梯式递进”是多维的,既包括时序上的先后,又涵盖空间上的梯次,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众多领域的发展节奏。就“三农”工作而言,“十五五”时期要深刻把握“全面”的精髓要义,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粮食安全要从保产量向保能力、提效益转变,更加注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产业要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乡村建设要从“有”向“好”升级,聚焦人居环境舒适度与公共服务便利度;农民增收要从致富向共富跨越,持续拓宽增收渠道,最终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必须系统推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7%,今后10年仍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既关系到“三农”发展,更关系到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把该打开的“城门”打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总之,不管是“进城”还是“留乡”,当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必将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激活巨大内需空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五五”时期的壮丽画卷即将徐徐展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其中最关乎底色、最决定成色的篇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集中力量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