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走进百企丨农业现代化的建三江答卷

编前语:面对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世界经济的持续疲弱,过去一年,我国经济仍然实现同比3%的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这殊为不易的成绩,是我们开拓前进的信心所在。信心,比黄金更宝贵。2023年,我们面对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也在加深。然而,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未变,人民的信心正不断增强。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华网推出融媒体栏目“强信心•走进百企”,通过深入的采访调研、丰富的融媒形式,与您一同见证广大企业开拓进取的蓬勃活力,见证中国人民拼搏奋斗的坚定信心。

 三江汇流,一马平川,每当夏季,用无人机爬上高空,便可见地上一块块绿色的矩形稻田整齐排列。站在地头,阵阵稻花香气随风而来,微风拂过,稻浪滚滚,如海面一般起伏绵延,无际无边。

 这里有耕地1207万亩,是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场群,自开发建设以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2588亿斤,提供商品粮2358亿斤以上。

 “按照集团发展战略部署,建三江分公司将围绕‘一目标’,依托‘两平台’,扎实推进分公司‘八区和十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建三江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建三江分公司党委书记苍云在与集团产业公司对接洽谈中表示。

 如今的建三江,已建成国家重点应急战略商品粮生产基地、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更是农业现代化的标杆和旗帜。

 从“甩膀子干”到“伺候月子”

 初春时节,广阔的三江平原上依旧寒风料峭。建三江不少种植户都已开始清雪、扣棚,为接下来的催芽、育苗做准备。

 建三江分公司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种植户刘云生又开始盘算起新一年的生产计划。“今年插秧还得用叠盘暗室育出来的,苗齐苗壮,插秧后成活率高。”刘云生说,近年来农场大力推广这种新的育秧技术,在暗室中育秧,能缩短秧苗生育期5到7天,叠盘暗室育秧的大棚里有暗室育秧流水设备,有助于秧苗生长,“这些最终的体现就是高产、高质。”

 “过去施肥多,地越种越硬,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为求高产又多施肥,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建三江分公司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武凤斌说,最近几年,他在农场的倡导下,通过粉碎深翻等方式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结合这几年农场搞的测土配方施肥,地力和耕作条件都上升了,水稻产量也比前些年提高了不少。”

 “我们按照地号分布,以100亩为采样单元,混合制成样本进行检测,每个样本将获取6项数据,为配方施肥提供精准依据。”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测土配方工作人员彭刚说,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中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养分测试,了解土壤供肥能力,以及土壤养分库变化,指导种植户科学施肥。“缺什么补什么,避免不必要的肥料浪费,为种植户降低成本,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板结,改善土壤条件。”

 彭刚说,现在种地早已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时代了,靠蛮力是不会取得成果的,对待农业生产,要像伺候“月子”里的妇女一样认真、细心。

 截至目前,三江农业科技贡献率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98%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从“俯瞰黑土”到“仰望蓝天” 

 去年插秧季,建三江分公司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几台无人驾驶智能搅浆整地机协同作业,根据作业需求自动前进、后退,行至地头还能自动转弯。农机缓缓驶过,黑土和水掺在一起,原本高低不平的水田,变得平坦。

 “‘5G+北斗’是实现无人作业的技术基础。”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少宁说,这些无人农机都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控制车辆行驶路径,通过5G网络传输自动控制方向,利用传感控制器发送数据,实现智能化、无人化。

 创业农场有限公司科技科副科长刘欣介绍,在创业农场有限公司,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生产的方方面面,在插秧季,农场有限公司为种植户的插秧机免费安装了辅助直行系统,插秧作业标准化程度比传统农机高。

 “不仅作业水平高,而且还能少雇一个工人,插秧季每天能节省六七百元种植成本。”建三江分公司勤得利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赵锡臣2022年种了近500亩水稻,使用了智能无人插秧设备。他说,原来插秧需要一个司机,一个摆盘工,现在只需要摆盘的,既减少了人工又提高了效率。

 经过测算,无人驾驶插秧机的作业效率是普通插秧机的数倍,“无人农场”可大幅度减少田间用工,提高肥料利用率15%至20%以上,亩 2至3公斤。

 在建三江分公司二道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王涛去年种了500亩水稻,获得丰收。王涛说,航化作业进行灭虫灭草为丰收打下了基础,双翼飞机动力强效率更高,雾化效果好,飞行带起来的风能把庄稼叶片背面翻过来,让叶片两面都能着药,航化无人机飞得低,但作业更灵活。“以前种地只是面朝黑土,现在卫星、飞机、航化无人机都上阵,得抬头看天了。”王涛说。

 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李国俊说,“建三江分公司拥有水田近1000万亩,实现‘无人作业’可以节约很多劳动力,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的翅膀’仍能种出好粮,也能适应种植户对农机作业效率和农机精准化的要求。”

 近年来,建三江分公司对标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建设了8个“管理可量化、数据可利用、经验可复制”的无人化农场,为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寻找突破口,2022年实现水旱田耕种管收少人无人化作业851.56万亩。

 在建三江,智慧农业正处于由小规模实验向大规模应用过渡阶段,无人机、“5G+北斗”等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人们原有的认知,种地越来越轻松,曾经“一个汗珠摔八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种地已由“面朝黑土”变成“仰望蓝天”。

 从“举起镰刀”到“放下割台”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每到秋收时节,年过六旬的种植户张景会都要亲自开着收割机来到“万亩大地号”地块开始操练。

 张景会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建三江,感慨万千。“那时候用的拖拉机、收割机比现在少多了,马力也比现在小。”张景会说,天气骤变要抢农时,人们要日夜不停地挥动镰刀,“要赶上下雪,能收到来年元旦,和现在根本没法比。”

 从“举起镰刀”到“放下割台”,不仅是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更是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缩影。

 2022年秋收期间,记者在建三江一处农田里目睹了一场机械化收割集中作业。秋风阵阵,农机列阵。随着一声“开始”,几台水稻收割机同时向前推进。农机的轰鸣声瞬间盖过了秋风的呼啸,成片的水稻被卷进割台,稻粒被装进收割机的谷舱,秸秆被粉碎后直接抛撒在田中。

 “要不是现在农机这么发达,我们俩根本不敢种这么多的地。”在建三江分公司洪河农场有限公司,陈新明和妻子经营着340多亩水田。陈新明说,由于机械力量强大,除了插秧时为抢农时需要雇一名工人,剩下地里的活夫妻俩就能完成。

 如今,建三江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农业机械群,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61.78万台件,农机总动力达456.6万千瓦,农机新度系数0.78以上,农机装备水平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全程机械化程度居全国之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8%,超全国平均30余个百分点。

 下一步,建三江分公司将持续贯彻落实集团党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集团“一个中心、四个实验室”重大专项攻关行动要求,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制约瓶颈,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争当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为集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全方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三江力量”。(完)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