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乡村振兴“龙头”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
 我国自从秦朝设立郡县以来,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而今,我国进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攻坚期,县城地处“城尾乡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县域成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战鼓擂,号角鸣。
 打通堵点,补齐乡村振兴短板弱项,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产业融合,优化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乡村和美,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让乡村走上善治之路……荆楚大地,省市县同向同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强县工程谋篇破局、强势铺开。
 搭建“四梁八柱”,将美好蓝图转变成发展实景
 起笔布局,写下的便是春秋。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弥补乡村发展短板,县城是重要的突破口。
 湖北省委省政府强县工程的顶层设计里,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核心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
 时也,势也。
 “创造性地实施强县工程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2023年3月30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吹响“强县工程”冲锋号。
 从上至下,驭势前行。
 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强县工程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省委农办印发试点通知,搭建“四梁八柱”,明晰“1+3+1”实施路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统筹县城、乡镇、村庄三级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建设美好农村人居环境。密集制定稳产保供行动方案、“虾十条”“鳝七条”“茶十条”“米九条”,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强重点农业产业链;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等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关切事,纳入政府十大实事。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协调,各部门加强政策创设,强化资金支持,为强县工程提供有力支撑。省财政印发支持强县工程政策措施清单,细化28项财政支持政策措施,制定资金筹措方案;省发改委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企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省教育厅出台教联体建设扩优提质指导意见,设立911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推动建成教联体1425个;省卫健委编制各县建设三级 分步计划,组建县域医共体128个;省民政厅安排1.2亿元,完成100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和200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省住建厅编制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体系;省生态环境厅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
 市县全面推进,13个市州和83个县市区成立实施强县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武汉市出台《强县工程支持政策二十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10.2亿元,推动资源要素向强县工程聚集;襄阳市在全省率先编制《襄阳都市圈强县工程规划》,以“强县”带动“强圈”;十堰聚焦养老、托幼、卫生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路“六件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48个县市区紧锣密鼓展开20项重点任务试点工作……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湖北全面实施强县工程,将美好蓝图转变成发展实景,源自肌理的变化正悄然发生。
 把县城建强,跑好城镇化“下半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半场”,不少地方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遭遇难题;“下半场”,县城如何从容接棒?
 把县城建强,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荆楚击节而进。
 以产业破局——
 产业是城镇化根基。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阳新县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品牌鞋服产业;以沿江码头为依托,发展绿色建材产业;以总部经济园为驱动,发展生物 产业;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支撑,建设百里富河现代农业走廊。在阳新经济开发区,4.3万余名“阳新鞋匠”返乡创业就业,聚集制鞋企业271家,带动制鞋车间680多家,安置就业8万多人,形成集研发设计、鞋材生产、成品加工、批发展销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以品质塑城——
 好风景也是生产力。提升县城建设品质,不贪大求洋,不千城一面,跟自然环境结合得再紧一点,跟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结合得再紧一点。
 成群的麋鹿、“微笑”的江豚、绵延的绿色,这是石首的标签。石首贯彻公园城市理念,将山水资源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实施“引江济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将山、水、园串点成线,让城市“显山露水”。建新城,改老城,石首先后改造183个老旧小区,打造完整居住社区生活圈。穿城而过,出门见景,市民幸福感拉满。
 以公共服务留人——
 “县”因人而兴、“城”为人而建。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打通“民生刚需”命脉,构建高辐射的县城新磁场。
 黄梅着力提升以教育为核心的优质公共服务,在城南片区新增学位1.1万个,取消入学限制因素,可导入人口2.5万人。对教师、医护、外来人口、返乡人员、二孩三孩家庭等群体,出台综合性民生政策,对在县城区新购住房给予补贴。人进城、工返乡、产供岗、房去化、地出让的良性循环加速实现。
 统筹“人、产、城”融合,促进城市和产业“双集中”,一座座县城有机更新,县域经济争先进位。8个县进入全国百强,GDP过5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7个,规模过百亿的县域产业集群增至40个,高质量发展底板进一步抬升。
 从县域切入,下好城乡发展“一盘棋”
 城乡关系,关乎现代化的成败。县域对上连接省市,对下沟通镇村,是打破城乡多重割裂、重塑城乡关系的切入点。
 围绕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强县工程把城乡关系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既得搭好从城到乡的桥,还要铺好从乡进城的路。
 ——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
 龙年春节,孝感米酒“点亮”纽约时代广场。在万余公里之遥的孝南,朱湖糯稻与孝感米酒相互成就,酒因稻香,稻凭酒贵,二者深度链接、融合发展,共同追逐百亿糯稻产业梦。
 农业要强,产业必须强。湖北持续建设重点农产品产业链,将品牌打造作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集中力量打造京山桥米、赤壁青砖茶、潜江龙虾、仙桃黄鳝等一批农产品品牌。新年伊始,湖北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亮相武汉闹市,精选350个品牌、4000余款优质农产品,秀出湖北省农业“最强阵容”。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湖北省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复制、优化。在37个重点帮扶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50家,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0.3万个,带动脱贫人口257.6万人。
 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3元,增长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1,比上年缩小0.05。
 ——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是缩小城乡差距。
 在距县城100多公里、海拔1700米的建始县官店镇雷家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村民实现“快递自由”。目前,湖北省建成20744个村级寄递物流站点,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打通消费品进村和农产品进城的“首尾一公里”。
 实施强县工程以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提“颜值”、增“气质”,城乡基础设施领域的“硬差距”逐渐拉近。2023年,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7.21万公里,2万余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村村通4G”,乡镇5G网络全通达。
 更为关键的是,城乡公共服务领域的“软差距”也加快缩小。
 黄冈市10个县市区整体推进组建167个融合型教联体,实行编制统管、教师统配、教学统一,打通城乡教育资源双向流动壁垒。枝江市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人员下沉、设备下沉、平台下沉,镇内就能开展血液透析、急性心梗脑梗溶栓。英山县建成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机构、居家、社会互补的养老服务大网络,实现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线上点单”。
 ——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重点是提升治理效能。
 老河口市夏诗荷雨村的幸福密码,藏在白墙黛瓦中。该村邀请“农创客”返乡投资,流转村民闲置宅基地,建造乡村民宿,把“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全体村民享受收益分红,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高涨。
 去年以来,湖北省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创新乡村治理路径。线上,推广“鄂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平台,3500多个村庄入驻,39万村民“云端说事”。线下,“围炉夜话”“红色屋场会”聚集民智,“一约四会”共奏乡村治理交响曲。
 春为岁首,标注着梦想的新起点。
 刚刚公布的省委一号文件明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湖北,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作者:崔逾瑜 汪彤 来源:湖北日报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