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题:乡村养殖插上“科技翅膀”
新华社记者沈汝发
池塘养鱼是不少人的固有印象,但南京科奥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的鲈鱼却全部“游”进了大棚,大棚里一个个底部由水泥浇筑、不锈钢材质的罐子,就是鲈鱼的养殖池。
“一个养殖池水体只有大约50立方米,产量却与3亩普通鱼塘相当。”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张金华12日告诉记者,“一方的水可以投放100尾的鱼,一个养殖池就可以投放5000多尾鱼,一季的产量可以达到5000斤左右。”
如此高的投放密度,得益于该公司的智能操作系统。在大屏幕上,记者看到,氨氮、溶氧等数值不停变化。“任何一个数值超标,系统都会自动向手机推送预警信息。”张金华说。
同时,大棚内养殖鲈鱼,可以有效实现控温。大棚由钢结构和铝合金组成,四周是双层玻璃。公司技术负责人阚志平说,这相比于户外池塘养殖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反季节销售。
这是南京市六合区推行工厂化养殖的一个缩影。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六合区从水产项目申报、渔业机械购置补贴、智慧渔业智能调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两年来,财政支持工厂化养殖发展资金达570万元。
盛产螃蟹、青虾的南京市高淳区的水产养殖业,近年来也以科技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在桠溪镇虾农韦琛兵的水产养殖农场采访看到,农场安装了增氧机等设备,确保溶解氧满足青虾需要。“凌晨1点到4点半左右,水中的含氧量很低,需要持续开增氧机,不然就会‘翻塘’。”韦琛兵说。
为了确保稳定的 供应, 部门研发了AI供电服务指挥系统。“一旦虾塘遭遇停电等突发情况,供电服务人员可以迅速借助这一系统进行故障定位和原因分析,从而快速恢复供电。”国网南京市高淳区供电公司设备管理部主任夏伟栋说,8月9日凌晨,韦琛兵的虾塘突然遭遇停电,供电部门借助AI系统的帮助,迅速找到了问题并更换了损坏的设备,确保了虾塘的正常供电。
高淳供电部门有关负责人说,无论是电压不稳、设备故障还是其他 供应问题,AI供电服务指挥系统都可以实时报警、智能研判,为养殖户提供更加快速、准确和便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青虾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有了科技加持,农场实现了高密度养殖,一亩虾塘的产值达到六七千元。”韦琛兵信心满满地说,“我从1998年开始养青虾,现在已扩大到300亩,而且还带动40多名农户一起养殖,合作社规模达到3000多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