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是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新农村应该怎么建?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误区?围绕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许多代表委员有话要说。
形式主义的“新村建设”要不得
“搞新农村,不是把房子粉刷一遍、街道弄平整、修个广场、栽上几棵树就行了,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要不得。”来自河北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成起认为,建设新农村,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农民得实惠上,否则就无法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市委书记郭华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有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搞成“新村建设”,拆了旧房盖新房,其根源就在于此。郭华说,沧州下辖的16个县市区有的地处沿海,有的地处内陆,差别很大,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着手,量力而行,分类指导。
别搞可看不可学的“样板工程”
针对各地兴起的建设新农村示范点的热潮,代表委员们认为,树立典型是需要的,但切莫陷入可看不可学的“样板工程”误区。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民族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彭振坤表示,欠发达地区在建设示范村时要结合当地条件,不能一味以发达地区为样板。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它们的示范村中,农民有社保、住公寓、上学免费,这在欠发达地区目前是做不到的。如果以此为标准,人为捆绑投入国家给予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即使在某个村建成了样板工程,也会由于别的村镇不可学,而失去其示范效应。
“典型的意义不在于可看,而在于可学,新农村示范点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可借鉴性。”张成起说。彭振坤认为,应根据不同村镇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针对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建设,使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这样,可以给面临相似问题的村镇带来启示,进而增强示范作用。
生产上去了,日子才会好起来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不能看样子。”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委书记阿汝汗认为,必须把发展生产当作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个关键抓住了,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阿汝汗给记者讲了发生在本县八郎镇黎明村的变化。2000年前,这个村还是“生产老样子,农民没票子,住的土房子”,村里又脏又乱,小伙子找对象都难。近年来,村上发展绿色有机稻米,几年工夫就变了样:家家住上了砖瓦房,不到1500口人的村子存款超过1200万元,液化气、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村里干净整洁,邻里和睦,姑娘争着往村上嫁。
“发展生产始终不能放松,我们不急于建新房,能改造就改造,钱和精力首先要用在生产上,生产上去了,农民手头钱多了,住的、吃的、用的、村上的风气都会好起来。”阿汝汗说,前郭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去年本级财政收入近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比上年增长12%;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90%以上;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达到6%。这些,如果不靠实实在在提高生产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委书记马吉孝说,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青海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种植反季节蔬菜需要浇水,但青海第一缺水,第二水质太差。因此对平安县来说,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项资金,先把水、路、农田改造的问题解决好。”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