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菜篮子奔忙的人之五:40摄氏度接触豆制品加工

记者:周宏斌  冯莉莉       摘自《姑苏晚报》

  生产车间像个火炉:

  在豆制品生产车间里呆了十分钟,记者整个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后来老板告诉记者,当时车间里的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
昨天晚上10点刚过,记者来到了南环高架桥附近的“沧浪豆制品加工厂”。人还没有走近,一股浓浓的豆腥味就扑鼻而来,就着昏黄的灯光从外向里看,就见里面的工作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事先约好的金地豆制品加工厂的老板徐金地把记者带进了厂内。车间外面有块不大的地方,堆放着各种各样竹排、竹匾,很多已经做好的成品就放在里面,由专人进行整理。最显眼的是十张竹排,整齐有序的拼接在一起,7、8名工人围着竹排正在不停在“翻百叶”,两台大的电扇呼呼直吹。老徐介绍说,车间里刚生产出的百叶,必须经过这道工序。
  跨过几个台阶就到了生产车间,迎面而来的是一股热浪,记者的第一感受就是闯进了一个火炉里。虽然车间里每个角落里都有一台大风扇,但吹出来的都是“热风”。车间占地面积比较大,制作“百叶”一条完整“生产线”都架设在这里,用来泡黄豆用的两个特大号缸显得格外显眼。满车间弥漫着水蒸汽,夹杂着特有的一种豆腥味。加工百叶的机器不停地运转,发现一阵阵“隆隆隆”的声音,离记者最的近的是30岁的李祥文,站在机器旁的李祥文,脸上都是汗珠,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湿,他看见记者时很友好地点头微笑,但手里却没有停下,他几乎是喊着告诉记者:“我和几个同伴从晚上8时加工,要连续工作三到四个小时,这样才能确保上市的是最新鲜的百叶。”老家在苏北的小傅在这里干了三年,负责放浆,就见他熟练地把豆浆不停地倒下去,然后转身再去妥浆。
  和李祥文、小傅他们一样,加工厂里大大小小33个豆制品加工点里的工作都十分卖力地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生产出高质量的豆制品卖给市民。

  
  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徐金地今年50多岁了,从事豆制品加工、销售这一行已经2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每天“沧浪豆制品加工厂”要向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供应7—8吨的豆制品,这些量占整个苏州豆制品市场的40%。“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些做豆制品的更加要加倍用心,要对老百姓负责。”老徐本正经地对记者说。
  “这个阶段做豆制品很讲究,因为这时候的豆制品很‘娇气’。因此选料是关键,好的豆子做出来的豆制品口感才好,味道才爽滑,而泡豆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温度过高,蛋白质营养成分容易被破坏,时间过长,口感也会受到影响,储放时间也不长,最近这段时候一般泡四个小时左右。接下的是烧浆,烧浆过程对温度的要求也同样苛刻,控制不好,做出的豆制品不好吃,选料、泡豆、烧浆,一个都不能疏忽!”
  晚上11时许,一辆小面包车从厂里开了出去,老徐对记者说,肯定是去送货的,这个时间去送货,算比较早的了。徐金地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一般是从晚上八点开工,午夜12点左右,开始送货,一边生产一边送货,加工点上要忙到凌晨2点左右才能结束,而他本人则要忙到次日早晨7、8点钟。午夜12时左右,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里已经有人等要货了。在市场里,记者找到杨老板,他是老徐的同行,在市场里从事豆制品生意,批发兼零售。他向记者介绍说,七到九月,这三个月时间他们所花的精力和心血是最多的,也是最辛苦的一段时间。厂家将豆制品送过来,老杨自己就要亲历“现场”,一批批验货,确保从自己这边流出去的豆制品都是新鲜可靠的。凌晨一点到三点,是“大客户交易时间”,随后就是一些小饭店和小批发商开始进行交易,陆陆续续忙到早上6点左右,老徐和老杨就可以稍微喘口气,歇一歇了。
  现在豆制品行业竞争激烈,生意不好做。徐金地告诉记者。“现在水电费都很厉害,开支大,夏天要比冬天多支出五分之一左右,而且原料的价格又上去了,虽然现在一天销量很大,但基本上是不赚钱的……”。当记者问徐金地是否打算要改行时,他坚定的摇了摇头,笑着说:“累,的确是累了点,不赚钱最郁闷的时候的确想到要改行,但一下子又断不了,这么大的摊子还在,关键是感情上一时难以割舍。“
  • 农业合作社

三亚市芒果合作社

介绍:三亚市芒果合作下属基地5万亩,大批量供应优质芒果,主要品种有“小象牙”、“台农一

山西神池树华农产品代购代销合作社

介绍:神池是南瓜种植基地,黑皮南瓜有长蔓 短蔓蜜故事、冠系列,瓜呈扁圆形带棱,皮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