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消费者周刊》
苏州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自1995年苏州市的决策者们正确选址后发展至今,已有9年时间。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一次次风雨波折,今天,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终于水到渠成,发展成为目前日蔬菜交易量达1500吨、鲜肉交易量达2400头、水产品交易量达200吨、家禽交易量3万多羽的大型综合型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由南环桥市场这条清波奔涌的“大渠”延伸而出的条条“支渠”,不但流向苏州城乡村镇,而且向广阔的长三角地区辐射,形成了一个北到南通、南到湖州、西到无锡、东到上海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其中,仅苏州市场,其农副产品的批发量就分别占到市场份额的70%—90%以上,不仅解决了苏州市区200多万市民的“餐桌问题”,同时也保证了邻近一百多个集镇的蔬菜副食品供应。许多市民每当在餐桌上见到丰盛的菜肴,无水从内心发出感叹:南环桥市场功不可没!
“手中无米,唤鸡不来”。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快发展建设属于自己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这是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领导的切身体验。为此,他们在去年实施自己制定的“2230”工程目标时,在原有的20个农副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今年又新签约了30个农副产品无公害生产、种植、养殖基础协议。如今基础面积已经达到58万亩,联结农户35万户。这些基地承担着苏州市周边地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安全放心的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
例如,江南地区特有的水生蔬菜“茭白”,历来是苏州及江浙地区百姓十分喜爱的菜蔬之一。这几年,随着苏州城市建设的开发与发展,苏州市区周边原有的茭白等蔬菜基地相继消失,苏州百姓吃茭白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对此,南环桥市场与浙江宁波河姆渡茭白基地建立了合作。这个作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南环桥市场已有多年业务往来,“古址”牌茭白已在苏州市年销量达3000吨以上。
南环桥市场在与山东、浙江省联合建设无公害农副产品基础的同时,最近,又同安徽和县绿源国家生猪养殖基地合作,建立了专门养殖生猪的苏绿源养殖有限公司。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打算逐步追加投资400万元,使这个生猪养殖基地的面积从现在的20亩发展到70亩,以实现生猪出栏3万头的目标,真正形成产业联体、基地联动,届时将“南环桥”牌优质猪肉推向苏州及周边市场。
不断开发、调整和拓展市场,无疑是南环桥市场做大做强所走的又一着“高棋”。近年来,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业务和服务在满足苏州城区及周边的诸多城镇零售农贸市场消费的同时,不断扩大销售、服务半径。目前,业务幅射到浙江、山东、上海、苏北甚至东北、福建、广东等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销地市场菜源的集散中心,南调北运,东接西联,今,他在东北吉林与人合作建立了自己的西红柿生产基地,在福建已牢固拥有进口萝卜生产基地,成为一个专销特色蔬菜的经纪人,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他每天批发销售的蔬菜在100吨左右。
当谈到南环桥市场的发展前景时,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总经理孟新鹤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今天的区域概念已生了变化。为适应苏州市委提出的‘两个率先’发展的目标要求,我们明确了‘做大做强求发展,做优做美争一流’的发展方向。南环桥市场在2001年进行改造的基础上,2003年提出了‘2230’经济发展目标。在稳步拓展的基础上,将‘南环桥’这个苏州市的知名品牌推向长三角地区,编织出一只‘长三角菜篮子’,让整个三角甚至更远的地区都能吃到我们‘南环桥’牌安全放心的农副产品。
南环桥市场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得以不断扩展和提升,是与他们着力发展品牌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抉择分不开的。南环桥市场的“南环桥”牌商标如今已成为苏州市“安全放心”农副产品的代名词,最近已被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为“苏州市知名商标”。为进一步强化蔬菜副食品“安全放心”市场准入,使“以人为本”的健康消费真正落到实处,南环桥市场根据市场绘制出的发展规划和蓝图,正着手建立自己的蔬菜、豆制品、生猪生产的种植养殖和加工生产基地,逐步推出“放心豆腐”和“放心猪肉”等放心系列产品。最近,南环桥市场又与苏州美佳倍顺连锁店携手经营生鲜组合产品,他们将以“美佳倍顺”超市的七十二家连锁店为载体,推出“南环桥”牌生鲜组合产品。这一举措不仅为南环桥市场的优质农副产品走进社区、进入市民家庭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平台,而且在苏州首家走出了一条“农改超”的新路子。
“水到渠成逐浪高”。南环桥市场的发展前程无限,且又任重道远。南环桥市场的领导深知,只要时刻把广大市民的“菜篮子”放在心上,把握市场,真正为民办好实事,南环桥市场这条宽阔的“水渠”就会永不枯竭,流淌着浩浩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