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是大数据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佳格天地是一家专门研究大数据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企业,其联合创始人张文鹏说,概念上大家觉得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应该是水乳交融,但是实际上是水火不容。在不同的行业比如金融领域已经做到了水乳交融,在蜜月期。但是农业和加工制造业,还正在实验和碰撞的阶段。“水火不容这个形容不太好,但是正在激烈地碰撞火花,找到一条走向水乳交融的路子”。
AI为土地画像
农业涉及很多数据,比如说病虫害、土壤、生长、作物长势等一系列数据。从播种到收获,过去人们串联农业种植过程的方式机械化,包括播种机、打药机、收割机等,其实,数据在理论上完全可以串联农业全过程。
农业的生产数据包括种地行为数据、土地资产和自然环境数据等,将这些数据叠加起来,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和数据链的透明化。在农业领域应用大数据,客户画像是不够的,而是要给土地画像,利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
AI可以帮助农业更好地做信息提取和分析,大数据解决了农业领域一直困扰所有人的信息和数据收集的问题,云计算是让农业领域的从业者更简单便捷地去使用和利用数据工具。
张文鹏举例称,在陕西千阳,佳格天地通过AI解析的方式,点算出苹果园里苹果花的数量,帮助农民调整脱叶剂含量,从而做到更精准的药物喷洒。在东北吉林,一个拥有6000多亩土地的农户,由于土地分散在不同地方,他们通过气象以及遥感数据帮助他直接做出了播种、施肥等决策,提升了节本增效的方案。
把数据应用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内,用到了AI去做作物识别,判断出某个省的农作物种类分布情况,佳格天地认为,这样的数据信息可以有效地服务于政府的农业政务和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催生了相应的农业贷款、保险及期货服务。张文鹏称,给土地画像,也可以衍生出一些农业创新产品,比如农业金融产品。利用大数据估算出土地的生产能力,帮助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
遥感技术采集信息助力农业
遥感技术是农业数据信息采集不得不提到的一个方式,把相应的卫星图像结合AI技术,就可以为农业服务。比如北京新发地蔬菜交易市场,了解它的供应链的技术路径是这样的:新发地60%的蔬菜来自山东寿光,拍摄寿光的卫星地图,然后通过技术手段点算出寿光共有多少个蔬菜大棚,经过两周的监测,确认不同时间段大棚正在种植什么,最终了解新发地的蔬菜供应情况。
遥感技术采集到的信息如何直观地呈现给农户,并且呈现结果要能直接辅助于农事活动,这些都是做农业大数据公司面临的挑战。要知道农业数据本身就是时空数据,单技术角度就是不小的挑战。张文鹏介绍了佳格天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农户家不同草圈里作物的长势,通过颜色深浅的方式呈现出来。
农业大数据不仅涉及空间维度,还涉及时间维度。从时间维度来讲,农业本身相对周期较长,种玉米、小麦要三四个月,种果树要几年,如果种珍稀名贵药材可能要几十年。这个时候如果可以看到遥感和气象两类数据是很有帮助的。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我们通过调用历史数据,可以知道全球每一块土地至少在过去15年内的种植品种、产量状况,同时再结合气象数据,而我国气象数据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的风险,在未来的实际生产中也会给出许多建议。
这些草圈最大的直径660多米,最小的100多米。可以想象一下,6、7月份炎热的夏天,不会有人把每一个草圈每一片土地都勘察到。数据可视化之后,不用实地考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物的生长,越绿越好。
农业领域,我们经常希望规模化经营,希望土地可以集中和连片化。但实际过程中,土地很难做到集中连片,大数据应用可以帮助农户摆脱实际土地分散情况,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文 / 贺陈慧(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