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平方公里,占杨凌全域面积的63%……这是杨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本盘”。2018年以来,产业园总产值38.65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27.44亿元,主导产业占比70.9%……
杨凌示范区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强力推动,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新时代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目标,抢抓杨凌自由贸易试验片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契机,大力发展 “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同时,依托杨凌农科教资源优势,持续强化农业“双创”驱动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果蔬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杨凌,因农而生,拓农而兴,是海内外知名的“农科城”。
那么,杨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究竟如何创建?
杨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占杨凌全域“三镇两办”面积的63%,突出“标准化、科技化、智慧化”理念,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扎实推进“双创”新战略、培育壮大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以设施果蔬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新经济。
园区以设施果蔬产业为主导,利用“互联网+”,聚集各类要素资源,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服务体系,打造形成了果蔬深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全产业链创业孵化平台。
加强设施果蔬高标准基地建设。提升果蔬种植标准化生态化水平、改造提升传统设施结构,建设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等设施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通过龙头企业和共享加工平台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吸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产业集群,带动种养大户、农户着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完成生产要素共享信息平台、经营主体共享信息终端系统、果蔬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企业追溯信息终端等系统平台建设。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庄集群。推进种植生产、精深加工、休闲体验相结合的主题农庄建设,将设施果蔬资源优势、要素优势转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打造以鲜销品为主导的果蔬产业垂直融合产业链、以精深加工品为支撑的设施果蔬产业区块融合产业链和以休闲体验研学为一体的三产服务链,形成一二三产相互渗透融合的产业形态。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为设施果蔬产业提供原始创新动力。充分发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教资源优势,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激活创新要素,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力设施果蔬产业快速发展。
借助“双创平台”,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实施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大学生、科教专家、返乡人员等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大力推进不同形式的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鼓励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现代农业合作发展,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双创”孵化区。
发挥国家级农高区优势,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发挥示范区农业自贸片区建设、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等多项优势,为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终,产业园通过设施果蔬标准化生态化种植工程、果蔬产业垂直融合产业链工程、果蔬产业区块融合产业链工程、杨凌农业云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双创”工程等五大重点工程建设来完成创建任务,实现创建目标。
杨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效几何?
截至目前,已建成设施蔬菜3.3万亩,设施果树1.9万亩,新建工厂化育苗温室325亩,双拱双膜大棚2737亩,新型日光温室500亩,植物工厂30000平方米,还建成了年产12万吨有机肥生产基地;
依托设施果蔬产业建成风格各异的杨凌现代农庄30家,形成了集种植采摘、分选加工、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杨凌现代农庄产业集群;建成年产3000吨杏鲍菇、36000吨金针菇等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15000吨芽苗菜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果品分选机械生产线研发基地1个,建成30000平方米果蔬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交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全面完成果蔬要素共享平台和果蔬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资源聚集系统、融合应用系统和分析推荐系统。全区果蔬面积52076亩,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进行追溯管理的有44247亩,占比85%;完成30个农庄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加速器项目标准化厂房、实验楼、设备中心已基本建成;
完成杨凌现代农业创意与研发中心、创业资源共享和孵化器等平台建设,为入园40家双创企业配套完成路演大厅、会议室、展示中心、接待中心等共享公共平台建设,并为每家企业配套完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办公设备。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园区从创建开始,就因杨凌而赋予了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科技引领,主导产业强势崛起。产业园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形成“12534”标准化新模式,推广“3+2”生态化新技术,减药、省水、省肥60%-80%,2018年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高出农业总产值3.22倍。
“双创”赋能,新型产业经营主体遍地开花。建成众创田园等三个“双创”基地,形成了“四位一体”运行模式,全面推进大学生、科教专家、返乡人员等在入园历练,组建“双创”团队557个,40家“双创”企业进驻园区。2018年示范区入选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并受到国务院“免督查”奖励。
多维融合,新型业态竞相涌现。打造以鲜销品为主的农庄集群,农文旅互动,形成垂直融合产业链;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实现区块融合;策划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活动,推进与旅游、教育、体育、康养等多产业平行融合。
提质增效,农业云大数据保障精准。产业集群带动种养大户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建设杨凌农业云等生产要素 、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和质量可追溯。园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荣获“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称号。
对外交流,产业发展平台广阔。产业园凭借国家示范区和自贸片区的叠加优势,集成国内外一流设施农业技术,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园。电商平台已对接79个国家地区,承办援外培训100期,倾力打造新时期国际农业交流大平台。
就是这样一个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产业园,如今,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也正在成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主要载体,全力打造示范区升级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杨凌经验”
政府合力推动,主要领导狠抓落实。把产业园创建作为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示范区和杨陵区两级国家产业园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分别由示范区、杨陵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合力推动创建工作。同时成立了杨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产业园创建工作,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完善的机制推动了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科教优势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成效明显。杨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39个。科技成果转化率从55%提高到75%,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量累计达到4700多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9项。
创新多种融合模式,推动果蔬产业深度融合。一是依托30余个风格各异的特色现代农庄,打造标准化种植、创意化加工、个性化包装、高端化定制的果蔬产业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垂直融合。二是培育蔬菜、果品、功能食品生产等三大果蔬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果蔬现代流通业态,实现农业产业区块融合。三是策划农民丰收节、田园丰收嘉年华、四季休闲游、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主题活动,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探索农业+多产业平行融合模式。杨凌示范区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2018年接待游客6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和54.7%。
农业双创生态优越,产业带动效果显著。建成火炬创业园、众创田园、创业工场等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形成了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孵化、创业资源共享、创业投**“四位一体”模式,发展创新创业团队557家。2018年4月,因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杨凌示范区入选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强化机制制度创新,破解项目制约瓶颈。在加大金融支持方面,创新了生物质抵押贷款、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三权分置机制、经济股份制合作社“赋码贷款”等新路径;在加强人才支撑方面,率先开展了村干部、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学历教育,提升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储备;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点状供地,有力推动了农庄集群建设,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得到自然资源部和陕西省政府肯定和推广。
杨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已经成为加载杨凌产业升级“新引擎”,构筑杨凌要素集聚“强磁场”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杨凌示范区将结合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做强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突出绿色发展、强化品牌建设,依托科教优势、加强农业培训,推进创新驱动、打造创业沃土,持续用力抓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努力当好推动产业发展的“急先锋”。(杨凌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