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姑苏晚报》 记者 郦樱
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筐。余明发从推辆三轮车卖老姜生意做起,到经营南北干货,开起烟杂店、饭店,水产也是市场第一家,不过因为没有文化,出差甚至找不到车站,吃亏的事也碰上不少。现在一个月经营额超过两百多万的他,有饭店、南北干货、超市、卤菜四大业务,还请了专职会计、管理人员、律师等一帮“文化人”帮他打理。
1988年,从苍山买一张8元钱的车票到苏州,再花上一角钱坐公交到南门批发市场,背着25多公斤大蒜的余明发一次能挣30多元。
在家乡一分不值两分买的大蒜,在苏州能卖上几块钱一斤,而市场上做这生意的人又不多,他靠着能吃苦,开始有了最先的收入。1997年南环桥市场搬迁后,他首先开了家通宵营业的烟杂店、小吃店、超市,就是考虑到南来北往的菜贩子主要在晚上做生意,却常常吃不上一口热饭,买不到必需生活品。
市场上还没有人经营水产,他办水产;还没人经营鲜肉,他做鲜肉生意;还没人经营南北干货,他经销起南北干货。可等市场做各种生意的人都多起来后,他抢先把重心转向配送,并陆续购置了3辆送货车。余明发说,因为自己在市场里面人头熟、懂行,所以常常能比客户拿到更优惠的价格,“图省事和便宜,客户自然越来越多。”他认为,靠着南环桥市场这棵大树,把品种做全、把生意做大,才使“微利”放大成了“厚利”。
没有多少文化的余明发,说话轻言轻语,少抽烟、少喝酒,有些文化人的味道;可做起事来却难免“露馅”。寄东西要别人代劳,管理帐务是一窍不通;做生意不懂签合同,事后没少吃“哑巴亏”。“碰到‘老赖’,只能使笨劲,来回往人家单位跑,扑空的次数太多了。”不过,他却从来不和人家动粗,“一动手,有理也就变成没理了。”
“没文化真是不行。”他从前年开始,请了专职会计用电脑管理帐务,每天的库存、销售清清楚楚。对40多名员工实行分级管理,并对四个部门独立考核,他也不用再忙忙碌碌。余明发还花大价钱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和客户做生意,有律师陪着签合同,放心!和客户有矛盾,请律师支招,省心!公司内部管理,请律师帮忙安排,牢靠!“现在做生意靠法律武器,很少会急得像无头苍蝇乱撞一样。”
一直羡慕文化人的余明发,在2000年时借了14万,送两个小孩到国际外语学校读书,“即使他们以后想做我这一行,有文化也会容易得多;也才能真的‘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