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姑苏晚报》 记者: 郦樱
在苏州做鲜肉批发生意15年,却很少上过当、受过骗,“因为太熟悉这一行,有什么花头都逃不出我的眼睛”。开始时每天四出奔波,批销5、6吨鲜肉;到如今,在家就能坐镇指挥300多名员工,管理投资400多万元的液化气站、加工厂,以及每个月销售额都有30万元的五家门店。言谈之中透露着商人式精明的丁永友,计划在南环桥市场搬迁后有大动作———把门店增加到15个、将生意扩大到“长三角”。
技术能手喜欢“放养”
因为家里穷,丁永友没能读上几年书;以至于在苏州打拼了十五年,仍是一口浓重的乡音。不过,肯吃苦、喜欢钻研的他,在老家的阜宁食品加工厂,工作才一年就成了“能人”:20岁时,在全县的生猪屠宰技能比赛中拔得头筹。
“看一眼,估出来猪的重量、出肉量,和实际情况比,上下不超过2斤;3分钟把一头活猪宰杀、剥皮完毕;一刀下去,切出来的肉误差不超过1两。”谈到“绝活”,他很有底气。现在具体采购事宜,丁永友很少过问,“里面有没有问题,挣还是亏,在家算一算就知道。员工或货主都不敢骗我。”
因为熟悉门道,又做实在的生意,“15年来没有出过大岔子”。他对员工实行“放养式”管理:5名部门负责人各自组织货源、按行情销售。“什么事都不要我出面解决,生意还能赚,才说明员工有能力。对员工,他也舍得分红,“员工出力,我也要对得起他们”:部门负责人年薪至少15万元。他笑着说,自己刚做生意时,挣的钱还没有他们多。
讨好顾客的偏爱
丁永友做肉类批发,一直强调“新鲜”,所以他尽量将采购到的生猪在销售地加工。“鲜肉色泽好、吃起来够新鲜,苏州老百姓才认。”他开始是从老家进货,因为肉质紧、口味更香。虽然每公斤的售价要高出几毛钱,但顾客就是买账,“苏州老百姓嘴刁,好东西的销路不愁”。
此外,他还自备了十多辆运输车;几年前在家乡阜宁建了加工厂。利用这个加工物流中心,加工好的肉直接送到昆山、无锡等地,“省得从苏州市区转一下,不仅浪费,也降低了新鲜度。”
对南环桥市场内的五家门店实行差异化经营、总体调配,也是他的窍门。有的店主营整条肉,有的店主营猪下水,有的店侧重经营肉丝、肉糜、肉骨头等花色系列。“店多、风险就小;不同喜好的顾客逛着逛着,最后可能还是到了我的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