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苏州新闻网 记者: 徐允上
■经典语言:
“市场缺啥就动员农民种啥。”
■重点词汇:
种蔬菜、卖蔬菜、架桥梁
当记者赶到太仓城厢镇电站村六组,走进蔬菜经纪人朱云娥家的钢化大棚时,她正在那里忙着整理捆扎洋葱。她说:“买蔬菜就图个时鲜,图个新鲜,你看,刚刚从地里拔起来的洋葱,尖尖头上还带着露珠,及时整理好了分开堆放,明天凌晨送到苏州时就不会发黄变质了。”
朱云娥今年47岁,家中5口人,女儿女婿都有工作,婆婆主管家务,自己和丈夫一年365天都在太仓苏州两地跑,主要任务是把农民田里的蔬菜搬到苏州南环桥农贸市场。“我从事蔬菜经纪这一行纯属偶然。”她说:“那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还在村办企业上班,一个星期天,我到自家田头拔了一些蔬菜,拿到太仓菜场去卖。卖着卖着,隔壁摊位上一个卖苹果的找到我,说是家里有急事,想把20公斤苹果转让给我,卖就卖呗,反正我的蔬菜还没卖完。没想到的是,这一天回到家里结账,着实吃了一惊,卖蔬菜加上卖苹果,一天足足赚了6元钱,要知道,当年我在村办企业做一个月,工资只有28元呀。”
“卖蔬菜能赚钱,我就开始种蔬菜,卖蔬菜,先是在乡镇卖,太仓卖,接着又骑着自行车,每天用四五个小时跑一个来回,把75公斤蔬菜运到昆山,再后来,干脆搭乘长途车,把蔬菜放在长途车的车棚顶上,带到苏州去卖。就这样风雨无阻跑了一年多,人头熟了,销路畅了,钱也赚了一点,我一不做二不休,花1.5万元添了一辆小四轮,专心致志做起了蔬菜经纪人,十多年过去,小四轮已换了3辆,去年鸟枪换炮,换成了东风大卡车。”
朱云娥感慨,要当好一个蔬菜经纪人不易,下要对种菜农户负责,价格要公道;上要对农贸市场负责,质量要保证。这几年里,随着蔬菜运销数量的不断增加,为朱云娥种植蔬菜的农户也扩展到了300多户,为了确保种菜农民有钱赚,她的做法,第一是市场缺啥就动员农民种啥,如韭芽、香葱、马兰头、大蒜,建议适量多种;第二是时令蔬菜巧打时间差,争取在价格往上涨的时候及时收购投放市场;第三是常规蔬菜以质取胜。对有特殊困难的农户,朱云娥更是有求必应,宁肯自己贴钱,也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东林村一位75岁的驼背老人前几天背了一袋韭芽来我家,打开一看已经发黄腐烂了,但我什么也没说给了他40元钱,韭芽不能以次充好拿到市场上去卖,我只能悄悄处理掉了。”
每天下午收菜、理菜、捆菜很辛苦,晚上6点钟要分门别类把菜装上车,深夜11点钟开车,12点半准时到达苏州南环桥农贸市场,再依次分发给老客户,验菜、过磅、到凌晨6时半结好账,回到家里已是上午九点,每天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但看到有这么多农户愿意把蔬菜交给我,有那么多客户指名道姓要销我运的蔬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当上了省劳模,我一定要把菜地和菜场之间这座桥架得更好”,临别时,朱云娥这样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