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效益 农村增活力 农民增收入 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基础工程。

 “十四五”期间,面对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的客观实际,重庆坚决守牢“两个确保”底线,深入实施“四千行动”,持续强化“双轮驱动”,一体推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快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四五”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1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较2020年增长35.8%;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渐次铺展。

 从卖鲜果到卖加工品

 特色产业质效提升

 重庆振兴农业集团副总经理邱立没想到,短短几年,“重庆宝贝”巫山脆李鲜果均价就从过去五六元一斤,涨到最贵时的30元一斤;精深加工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巫山脆李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当地果农通过卖鲜果增收明显。“果农虽有钱赚,但脆李价格总起伏不定。这种波动在2021年尤为明显。”邱立说。

 那年7月,正值巫山脆李上市销售,当地却遭遇连续暴雨。脆李裂果突出,影响了产量和价格,果农损失不小。另一方面,贵州蜂糖李进军重庆市场,与巫山脆李竞争激烈。

 邱立说:“当年巫山脆李地产批发均价由7元多一斤降到了5元一斤。还有十七八万亩脆李没投产,如果全部挂果,脆李价格势必会继续下跌。要保证果农的收益,只有靠加工。” 

 巫山召开脆李发展专题研讨会,其中一项议题就是如何发展脆李的深加工。当年,巫山成立了重庆振兴农业集团,进行脆李深加工。经过一两年的研发,公司借鉴白兰地生产工艺,推出了脆李酒。今年2月,巫山脆李特色加工产业园建成,新建的3条生产线可生产脆李酒、脆李饮料、脆李面膜、脆李月饼和脆李果脯等衍生产品。

 一条生产线一小时能“吃掉”10吨李子,平均20斤脆李可酿1斤脆李酒,一瓶500毫升的脆李酒价值400多元。深加工,让巫山脆李的价值提升了近20倍。同时李子鲜销的价格也更有底气,今年地产均价稳定在7元多一斤,鲜果零售价最高30元一斤。

 今年6月,巫山脆李从一个县级品牌上升为市级公用品牌,促成渝东北各产区实现青脆李抱团发展。

 【画外音】“十四五”以来,重庆现代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先后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10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统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全链条助力“小特产”成长为“大产业”。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已成为全产业链产值、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双百亿级”的“重庆宝贝”。

 从美丽宜居到内外兼修

 和美乡村扎实推进

 11月16日,一场冷雨后,巴南区圣灯山镇滩子口村,千山万壑流碧,风景如诗如画。见进村来耍的游客多了起来,村党委书记杜朝均当起了导游,领着大家到获评“最美院落”的冯绪均家参观。

 穿过一片小游园,一座白墙灰瓦的民居呈现在眼前。“到了到了,这就是‘最美院落’,是不是跟城里的公园没两样?房子里面更漂亮呢!”杜朝均随即推开冯绪均家的门,冰箱、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水电网也都入了户,灶台贴了瓷砖,用上了抽油烟机,厕所也干净整洁。

 杜朝均说,2019年村里通过实施环境整治,农户门前的院坝得到了硬化美化,房前屋后的边沟也得到清理;通过亮化工程,公路沿线及重要节点装上了路灯,村民出行方便了,村容村貌也变得美丽。

 2021年以来,针对矛盾纠纷,村里建立了小院议事亭,实现院落微治理;针对环境管理难,村里推出了积分制,调动大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针对文化设施匮乏,村里整合资金修建了广场、增添了健身器材,修建了图书室等。

 如今,当地通过探索推行“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等乡村自治形式,实现了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村民的事自己说了算,走出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

 【画外音】“十四五”以来,重庆统筹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7.8%、100%、71.2%。同时,深入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新实践等,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93%,巴渝和美乡村有颜值更添气质。

 从各自为政到抱团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建筑板块收入2000多万元,加上农业、餐饮、旅游板块,目前公司总收入接近4000万元,纯利润约400万元,比上一年度又增加了!”前不久,位于潼南区双江镇的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耕公司)董事长侯胜元向记者介绍了公司一年来的经营情况。

 据侯胜元测算,依据最初各村入股资金数以及今年花椒产量,预计全镇21个村少的能分3万元,多的能分12万元。“现在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最低的也有50多万元,超过100万元的有4个村!” 

 侯胜元说,以前,镇里的产业发展亮点不突出,各村各自为政。

 2019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毕业的张昭源出任双江镇党委书记,他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提出把全镇21个村(社区)组织起来,共同出资成立集体经济企业——联耕公司,并聘请侯胜元担任董事长。

 “通过考察,我们觉得花椒既能鲜销又能干制,风险较小,就决定带领全镇盘活上万亩闲置地一起种花椒。”侯胜元说,2021年4月,联耕公司成立后,2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各自的宅基地复垦资金入股成为“股东”,共筹集资金1270万元。

 通过四年多的发展,联耕公司已建成13个烘干房、7个冻库,花椒年产值达2000万元。

 【画外音】“十四五”以来,为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我市全面开展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大力推进经营增收、就业增收、财产增收等“五项计划”。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较2020年增长35.8%。同时,通过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带动95%的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来源:重庆日报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