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助力中国农业“结硕果”

新华社合肥4月25日电 (记者刘方强、何曦悦、赵金正)清晨,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华阳河农场,45岁的陈平正娴熟地操控着无人机。无人机在水面上方约5米的高度飞行,均匀地播撒饲料,下方是一望无际的小龙虾养殖水面。

 一架无人机在安徽农垦龙亢农场麦田上空进行“飞防”作业演示。 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24日,在距离宿松县约200公里的安徽省会合肥市,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正式开幕,以“走向世界的中国航天”为主题的展览同步开展。

  在科普展区中,运载火箭、火星车等模型引人注目,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模型让人感受到北斗系统功能的强大。不远处,陈列着手指长短的太空微型月季和太空特大南瓜等农产品,这些都是“太空遨游”过的种子培育出的优良品种。

  陈平的工作直接受益于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过去,龙虾养殖户需坐在小船上,人工投喂饲料。现在,作为一名无人机飞手,陈平利用无人机投放饲料,这不仅节省了时间,饲料投放也更加均匀,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

  “无人机和北斗导航系统相连,定位精确,无人机可以按照设定好的路线飞行。”陈平说,另一位同伴负责给无人机装料,一次可装填饲料80斤左右。在两人的配合下,他们一小时可完成100亩水面的饲料投放,效率是传统方式的两倍,而且作业时不受天气影响。

  近年来,地处长江沿岸的宿松县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虾稻共作产业。养殖一季小龙虾后,再种植水稻,极大提升了经济效益。目前,宿松县虾稻共作面积达17万亩,小龙虾年产量达2.8万吨,小龙虾已成为当地经济产业、商贸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大规模的龙虾养殖中,繁重的饲料投放工作已被无人机取代,这为当地养殖户减轻了不少负担。

  2021年5月27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现场观摩农业无人驾驶拖拉机作业演示。 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北斗导航赋能农业机械,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全国已有北斗自动驾驶系统农机超过10万台,覆盖深耕、插秧、播种、植保、收获、秸秆处理和烘干等各个环节。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航天育种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诞生抗病、高产的新品种,如今,越来越多“飞天”粮食和蔬果品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发中心主任冯家春介绍,2013年6月,阜阳市农业科学院自主培育的小麦品种阜麦8号的100克种子搭载神舟十号飞船,开始长达15天的太空遨游。

  种子返回地面后,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集中优势科研力量,进行田间筛选与鉴定工作,选取健壮的植株前往海南、青海等地加代,提高小麦育种的速度。经过多轮加代和选择,他们最终鉴定出一个优异品系,定名为“阜航麦1号”,于2021年1月开始推广种植。

  “我们村种了4000多亩‘阜航麦1号’,现在都到了抽穗期。和以前的小麦品种相比,‘阜航麦1号’长得齐整、穗大,麦秆比较短,刮大风也不会倒伏,这些都是我们农民最看重的优点。”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叶寨村党总支书记李付华说。

  冯家春介绍,2022年秋种,“阜航麦1号”在安徽、河南、江苏推广面积达到40万亩,目前“阜航麦1号”的种子已供不应求,“农民认可度很高,今年种了明年还想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信息显示,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始终注重提升综合效益,致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历次飞行任务中,均安排了航天育种实验项目。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共搭载112家单位1300余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航天育种材料。

  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太空育种首席科学家郭锐认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航天维持高密度发射态势,为航天育种带来重大利好,将促进航天育种持续稳定发展,也将吸引更多科学家、育种公司等参与到航天育种事业中来。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记者从该展览上了解到,截至目前,载人航天工程支持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来源:新华社
  • 农业合作社

济宁市任城区绿润生态园艺专业合作社

介绍:蔬菜、林果、花卉的种植、销售及休闲观光、采摘、仓储、配送

广西友田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介绍:本合作可以提供大量优质农业产品,包括各类蔬菜和水果。

金乡县广强辣椒专业合作社

介绍:宝塔红、金塔红、杭椒等各种鲜辣椒,辣椒酱

封丘县青堆树莓合作社

介绍:树莓,蔷薇科落叶小灌木,因其果型色与草莓相似,又长在树上,故名树莓,是国内外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