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三个新”孵化出龟鳖产业新天地

一个甲鱼产业在获得一个院士工作室的科技赋能后,能迸发出什么样的产业奇迹?在江西省南丰县,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南丰院士工作室和南昌大学合作,研发的“鄱阳湖1号”“鄱阳湖2号”中华鳖品系,当年群体达100万只,品种价值达50亿元。

 一只普通的乌龟在经过人工定向选育后,能产生什么样的神奇蝶变?在“中国龟鳖良种第一镇”太和镇,谢恒杰和父亲谢军辉“玩”起了宠物龟、变异龟,利用百万分之一的基因选育率选育出了颜色精美、品相独特的观赏龟,通过电商直播,一只金黄色乌龟卖到了60万元的“天价”。

 一个养鳖基地再种上蜜桔会实现什么样的共生价值?在江西添鹏生态农业基地,吴国辉、官琴夫妇实现了“桔鳖共生”新业态,将南丰县两大主导农业产业南丰蜜桔、南丰龟鳖融合共生。

 “桔鳖共生”构建了生态建设与产业融合良性互动的新路径。2023年,南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4年居全省第一;通过培育龟鳖、蜜桔等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南丰县一跃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这只是江西省抚州市龟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无论是种苗选育的新技术、还是观赏龟电商销售的新元素、抑或是“桔鳖共生”的新业态,“三个新”将抚州市加快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落到了田间地头。抚州以龟鳖产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以南丰县为主体、以南城和广昌两县为两翼,将龟鳖产业集群列入全市农业“百亿产业、十亿企业”龙头引领工程,动员更多的两兄弟单位、两父子、两夫妻等群策群力发展龟鳖生态产业链,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升级

 龟鳖产业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历史悠久,年总产值已超千亿元,而在水产大省江西,龟鳖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超百亿元。抚州市通过育种技术创新性突破,以新技术来推动形成新模式、新业态,以此培育新质生产力。

 经过30余年不懈努力,南丰县在稳定以中华鳖亲本养殖为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龟鳖新品种,龟鳖种业产值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南丰甲鱼种蛋、种苗供应量占全国市场近60%,在全国市场具有较强的交易定价话语权。

 然而,种业竞争不进则退。南丰虽然先天优势突出,但还是要靠后天不懈奋斗,大幅度提高龟鳖种业的技术含量。

 2023年,南丰县投资建成中国南丰龟鳖产业科创园,按照一个甲鱼繁育科创园、四所不同功能的研究所、六个产业链条发展思路来布局科创园,在“一园、四所、六中心”中,龟鳖育种被放在了首要位置来谋划。

 “南丰创建了龟鳖种源保护基地,这属全国首创。”桂建芳院士介绍。

 在桂建芳院士的指导下,由南昌大学洪一江教授牵头,利用国内所有甲鱼名优品种进行亲本培育,杂交、试验后成功培育出更加符合本地生态环境和具有高产优势的“鄱阳湖1号”“鄱阳湖2号”中华鳖品系。

 南丰县在种苗上发力,广昌县则在种鳖上进行养殖技术创新。身为南丰人的黄建国跑到了广昌县,推行工厂化养殖甲鱼。工厂化养殖的核心是解决水温问题,但传统养殖模式大多是用烧锅炉来提升养殖水域水温,不仅能耗大,而且污染也大。追求技术革新的黄建国决定摒弃“烧锅炉”模式,抽取地热水来养殖甲鱼。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地热水抽到养殖水域的温度高低不定。在江西省科学院专家、南丰水产服务团团长张志红的指导下,黄建国从去年9月起着手启用地热恒温利用系统,为甲鱼养殖进行智能化调温。今年6月,随着这套系统的正式投产,不仅养殖成本降低了一半,而且30多亩甲鱼在一年后年产值有望达到5000万元左右。

 与南丰、广昌分别聚焦种苗、种鳖上不同,南城县在成鳖生态养殖上下功夫。南城水库较多,因此南城靠水吃水利用大水面生态养殖“中华鳖”。为了促进养殖结构的科学化,从事水产养殖20多年的本土专家郑艺龙推行了“鱼鳖混养”模式,鳖喜欢吃水库里天然丰富的螺、小鱼、小虾等浮游生物,不仅可以促进鳖的生长,还可以因为鳖在库底经常爬行,搅动了底泥,改善了底质,为鱼类提供了更好的水环境,加速了养殖品种的健康生长。

 这种人放天养的生态甲鱼味道好,养殖户每亩新增利润4000元以上。 

 新元素为产业注入新活力

 在我国,龟鳖养殖既是传统行业,又是朝阳产业,中国龟鳖产业十强县都在摩拳擦掌,打擂比武。

 扛起江西龟鳖产业重担的抚州拿什么“新武器”去比武?抚州市在夯实土地、资金、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支撑的同时,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乡村人才与传统农业资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和深度融合,以此提升竞争力与战斗力。

 南丰东南、西北走向的两大山脉形成许多山坳,为龟鳖养殖越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保温场,在不遮挡光照的前提下,有效阻挡风,迎合龟鳖“喜阳怕风”的习性。实践证明,在这种小气候条件养殖下的龟鳖母种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特性,即产蛋率高、受精率高、孵化率高、养殖成本低,中华鳖可年产蛋7批次,孵化率高达90%以上,南丰县也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华鳖亲本养殖、种蛋种苗生产供应基地。

 南丰龟鳖养殖面积最高峰时达到2.6万亩,南丰蜜桔也是支柱产业。山上种蜜桔,田里种水稻,水面养龟鳖,土地紧缺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一方面如何不与粮食争地,另一方面如何扩面增产,这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南丰来说尤为关键。

 怎么“一石两鸟”合理利用土地?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吴国辉发现蜜桔种在山上常常干旱缺水,因此他从几年前尝试着在龟鳖养殖水面的岸边种植蜜桔,试种结果让他喜出望外,甲鱼翻动的底肥是很好的蜜桔有机肥,因此这样的资源互补利用让他尝到了桔鳖共生的甜头。500亩“橘鳖共生”年产50万斤的南丰蜜桔、200多万斤的生态甲鱼。

 人才是第一资源、首要要素。南丰全县龟鳖类养殖参与户3000余户,带动就业人口2万余人。要想高质量发展龟鳖产业,南丰不缺劳动力,紧缺的是人才。对此,南丰一方面抓高层次专家柔性引进,成立了桂建芳院士工作室,并以余祥勇、洪一江等全国知名水产养殖专家领衔组建南丰水产科技服务团;另一方面,抓本土化人才培养,通过名师指导与实践学习,李忠国、吴国辉、谢军辉等“土专家”成为带富一方的真专家。

 有了人才,就能更好地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智慧渔业。近年来,南丰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积极打造智慧渔业,推进绿色、健康养殖,主推以龟鳖类亲本培育、种蛋孵化、种苗培育、温棚“二段法”稚幼苗育养、外塘商品龟鳖生态养殖、后备龟鳖亲本选育、“稻—鳖、莲—鳖综合种养”等一体化的现代渔业新模式。 

 新业态推进全产业链构建

 在产业链条中,精深加工一度是南丰龟鳖产业短板,近年来南丰外引内培,积极培育龟鳖深加工企业4家,主要生产甲鱼蛋罐头、甲鱼汤、龟鳖预制菜等初加工食品及甲鱼肽等深加工产品。

 台胞康惠哲在南丰投资生产甲鱼肽。康惠哲说,人们补充蛋白质实际上是通过“肽”完成的,南丰老甲鱼在全国体量最大、资源最丰富,年产出南丰老甲鱼在4000吨以上,这些老甲鱼以胶原蛋白含量高而闻名。因此,康惠哲在南丰成立公司,目前已全面试产甲鱼精深加工产品,全部建成投产后,“宝岛一号”“中华鳖精”等甲鱼肽产品的年生产能力预计达到700吨,年产值有望实现4亿元以上。

 通过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如今南丰县的龟鳖产业已经跳出了单纯销售原材料的局限,通过创新研发,推出了甲鱼肽、龟肽和龟苓膏等多样化产品,年总加工产值高达10亿元。

 龟鳖患病率较高,如甲鱼患上红脖子病,死亡率最高可达60%以上。这让南丰看到了龟鳖病害防治的必要性,更从中捕捉到了发展水产动保产业的机遇。

 作为全国龟鳖健康养殖技术协作委员会副主任,董燕声博士将广东技术资金人才带到南丰,带领专家组创建南丰县康太龟鳖 ,该 防治服务立足南丰、辐射江西、面向全国。28名龟鳖病害研究专家和10名坐诊专家通过药敏试验、病原鉴别、精准用药,有效降低养殖户龟鳖养殖病害风险,大幅提升生态效益,全面达成“用药减量”目标。按照标准化病害防治,年用药减量在40%以上,减少养殖病害损失30%以上,每年可为本地养殖户挽回损失1亿元以上。

 “以往我们都是通过线下销售龟鳖种苗与种蛋,客户主要是养殖户。没想到镇里的年轻人利用手机直播来对普通人销售,销量大增。”太和镇党委书记赵维娜告诉记者,镇里的产业优势加上年轻人新颖快捷的营销方式,很快就把市场蛋糕做大。

 “太和镇先后培育了拥有2200多万粉丝的头部主播‘大表哥’等电商达人,他一天播2~3场,大约能卖掉2万斤甲鱼。”赵维娜说,这样的新业态让产业发展找到了新空间,镇里相继扶持成立了50余家电商公司,该镇龟鳖电商年销售额就达到5亿元。

 大表哥叫熊涛,“90后”的他作为“特聘村主任”,一方面开辟线上电商销售,另一方面在线下推进农文旅融合。熊涛在南丰县城建立了规模最大、产品最全的甲鱼馆。每逢节假日,仅一个“虾扯蛋”菜品一天能卖上万元。

 台胞来投资精深加工产业,广东人来发展水产动保产业,本地人兴起了电商产业,抚州一只只龟鳖“爬”向了全国更多的市场、蹚出了产业振兴的新路径。作者:张振中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