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刘黎的人,第一印象大概很少会将她与“农人”这个称呼画上等号,太白净了。再打听其大学专业,学的原来也是英语专业。可就是这么位温婉的湖湘女子,如今一头扎进邵东乡村,不仅将传统农业玩出了“新花样”,开辟海水养殖新产业,还励志将家乡好鱼卖出海外。
受过“当小白”的痛苦,认识到学技术的重要
80后的刘黎在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的就是国际贸易相关工作,敢闯敢拼的邵东人性格,让她早年就闯出一番天地,在益阳还做起了进口直营店生意。
为何转行?刘黎回忆道,2017年回老家过年时得知,母亲与朋友合伙承包的项目出了问题,“流转的30多公顷土地,打算发展农业,可是种种原因没做起来。”抱着不希望妈妈付出的心血白流这种想法,刘黎一个人接盘了整个项目。
“2018年,邵东刚好出台鼓励本土人才回流的相关政策,为我们年轻人创业也提供了有力支持。”刘黎告诉记者,初入农业,自己也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我们所处的联合村,山好水好,刚好有一口源源不断的地下泉。做水产养殖应是一个很好的农业发展方向。”
然而创业初期,流转要钱,基建要钱,就是割草喂鱼也要人工。“缺乏经验、鱼苗频繁患病,几个月后所投鱼苗所剩无几,那种心慌,真实体会到做农业的不容易。”刘黎苦笑道。
开了眼界后,她一头扎进书海
“所幸是农业农村局对我们新农人的扶持,为我们创造机会外出学习。”刘黎告诉记者,得益于走出去,开拓眼界,让刘黎意识到,农业的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支撑。
“为什么别人的鱼塘能产3000斤,我那时只能有300斤?”刘黎骨子里邵东人的闯劲儿再次迸发,“那时候白天拜访行业专家,晚上埋头书海;同时与华南理工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聘请了多位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天天往外面跑,整个人晒黑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探索,刘黎逐渐掌握了各种鱼类的科学养殖方法,使得鱼苗的成活率从原来的不足70%提升至95%以上;鱼类养殖密度的提升让出厂量也大幅提升。
产量做上来了,于农业而言就相当于“资金流”。“2019年年底,当年冰冻,好多地方都没鱼了,我这里刚好囤了数十吨的量,每天是一卡车一卡车托运,微信一下就加了3000多个,那个时候我知道自己干农业干对了。”刘黎笑着说。
把农业当产业干,广结人才创智慧农业模式
邵东,是一个将一块钱打火机都能做成全球性产业的地方。当地人敢想敢拼、主动出击的性格就像是种“原生动能”,在刘黎身上,也能感受到这种劲儿。
“我是把农业当产业干的。”如今刘黎创办的九六智慧农业项目,不仅十几口水塘瞩目,取得国家级健康水产养殖基地等营运资质外,智慧化菜园、特色果蔬、研学基地,餐饮农庄,各个项目都是干得有声有色。年接待游客、研学孩童上万人次,旗下经营的餐饮农庄常年盘踞当地餐饮排行榜首位。
“要把事干好,人是第一位的。”刘黎分享。如今九六智慧农业不仅培养了管理班子,还建立“院企联合”机制,与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联合筹建了“湖南九六智慧农业研究院”,挂牌博士后工作站服务点。并通过与湖南农大、华中农大、邵阳学院等高校合作,搭建专业数字农业平台,九六智慧农业现还开发出“智慧菜园”系统,实现农业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同时,在现有大数据平台基础上探索引入设施渔业数字化模块,通过模块自主创新,并与中国移动邵阳分公司共同研发出“设施渔业5G数字农业模式”。
可复制的智慧农业,不仅带动乡村振兴,还能出海
“我们的智慧种养、智慧渔业等板块,是可复制和可输出的。”刘黎介绍道,如今公司不仅吸纳有超40位附近居民的工作队伍,还通过与村集体经济达成“乡村运营合作”或产业托管服务,来帮助传统型农业企业在产、供、销全流程得到理想管控,促进传统农业在价值、利润和品牌等方面实现综合提升,实现“产前”有落地指导、“产中”有技术扶持、“产后”有销售保障的全方位服务。
在九六智慧农业一角,全新搭建的大棚内,是刘黎和她的团队近期在干的大项目:海水养殖。“这在国内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我们多次去到山东等地学习。”
展望未来,刘黎心中的农业版图规划很大,“真正把这个项目落地后,今年过年,大家就能在农庄吃到新鲜的海虾;把技术摸透做熟,我们同样能通过智慧渔业版块,带动周边村集体一起来干!最近,我又把以前的对外贸易重新捡起来,和非洲的公司初步对接,对方非常感兴趣,计划把我们的智慧渔业推广到海外去。” 作者:肖帅 欧阳钦君 彭舒婷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