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学文
我小时候曾在巴掌大的地里种过菜,懂得播种、植苗、浇水、浇粪,每每望着绿油油的青菜、菠菜,红红的番茄、紫紫的茄子、绿绿的扁豆,别提有多高兴了。毕竟自家种的菜没有污染,吃了绝对放心。
但如今,食品质量安全危机在国内已不是新闻,陈化粮、“瘦肉精”、劣质奶粉、硫磺熏竹笋……一个个新名词不绝于耳。当国人解决温饱后,开始讲究食品质量时,却面临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人们的消费词典里,继 “假”、“冒”、“伪”、“劣”之后,如今又多出了“毒”字。这不,去年下半年,一些地方曝出震惊海内外的“苏丹红”鸭蛋事件。而这一事件还没平息,又传出了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的消息……
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隐患,都是由媒体率先揭露的,我们的社会,似乎缺少把好食品安全检测关的手段,结果给不法商贩钻了空子,由此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菜篮子”的安全是百姓最关心的大事。许多百姓现在不是怕食品不卫生,而是怕中毒;不是怕拉肚子,而是怕吃死人。
苏州的安全菜篮子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就南环桥市场而言,建场10年来,南环桥市场已成为全市最大的安全“菜篮子”,为把好安全关,南环桥市场已投资数百万元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不合格的蔬菜不允许在场内交易,从而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但这里如何是检测食品的,许多市民并不知道。能否适当组织广大市民亲临南环桥市场实地参观,了解进货到检测到批发的过程,从而共睹管理措施的切实到位,真正放心地拎起“菜篮子”?
另外,有些摊贩将其他地方进来的菜冒充从南环市场批发来的,倘若出了问题,就栽赃南环桥市场。为防止“李鬼”假冒,建议南环桥市场制定一整套管理制度,从而让“南环桥”品牌成为广大消费者最信赖的食品品牌。
当然,公共管理部门也有责任保障纳税人的消费食品安全。对市场上的食品,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把好“菜蓝子”检测关,需要这些公共管理部门动足脑筋,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