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迎丰收 生活更甜蜜——新榨季广西蔗区走访见闻

新华社南宁12月8日电 题:甘蔗迎丰收 生活更甜蜜——新榨季广西蔗区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一帆、覃星星

 砍蔗、剥叶、捆扎、装运……又到甘蔗丰收季,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蔗农们奔忙于蔗林间,抢抓时节砍收甘蔗。一捆捆整齐的甘蔗摞着堆在地里,满载甘蔗的货车络绎不绝,往糖厂送去新一季的“甜蜜”原料。

 蔗农何子勤今年种了60多亩甘蔗,预计亩产6吨左右,“今年糖厂收购价是每吨530元,预计有10万多元的收入”。为提高蔗农种蔗的积极性,县里还给予农户一定的甘蔗种植补贴,并与制糖企业合作,对蔗农砍收的甘蔗及时安排车辆运输入厂。

 这是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的蔗田。(龙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60%左右。为破解糖料蔗生产成本偏高的瓶颈,2014年以来,广西规划建设“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500万亩,按照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种植良种化标准建设,糖料蔗种植条件极大改善。

 田成方、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眼下的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千亩连片“双高”糖料蔗基地里,糖料蔗长势喜人,多台收割机来回作业。“人工砍收费用每吨至少100多元,机械收割每吨90元。”驮卢镇逐盎村蔗农凌春安说。一台中型甘蔗收割机一天可收割80至120吨甘蔗,不仅极大提高了收割效率,也降低了收割成本。

 小小一根甘蔗,一头连着蔗农,一头连着制糖企业。走进南宁明阳制糖有限责任公司,远远就能闻到空气中的甜味。在压榨车间卸蔗场,满载原料蔗的货车到达甘蔗投放点后,由自动卸蔗系统快速完成卸货,原料蔗被倾倒入压榨输送带进入破碎、压榨流程;制炼车间里,全自动装包和机器人码垛设备有序运转,一袋袋白砂糖迅速装包,被机器人精准抓取并码放得整整齐齐。

 一袋袋白砂糖被机器人精准抓取、码放。(受访者供图)

 “原料蔗在进厂卸蔗、破碎压榨、煮炼等流程已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中控室大屏幕可实时监控和调整工艺参数。”南宁明阳制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李艺江介绍,公司对白砂糖生产全过程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后,生产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本榨季目前日榨量在1.3万吨以上,日产机制糖1500多吨。

 广西制糖企业一度“散、小、弱”问题突出,企业盈利水平低,综合竞争力不强。近年来,广西实施制糖企业战略重组和产能整合,推进制糖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目前,广西制糖企业集团由2016年的17家重组减少到10家,在册糖厂数量由102家减少到83家,四成以上糖厂配备了自动包装码跺、自动卸蔗设备。

 一根甘蔗浑身是宝,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实现甘蔗综合利用,成为不少制糖企业的共同选择。蔗渣造纸、蔗叶和制糖滤泥开发成有机肥、废蜜糖生产酵母、废水处理后灌溉农田……传统蔗糖产业向生物基化工、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等转化升级,让“一根甘蔗两头甜”成为现实。

 制糖工人在做测试。新华社记者 陈一帆 摄

 “制糖过程产生的滤泥对环境有害,我们将其作为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为甘蔗生长提供肥源。”广西东糖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林伟民介绍,企业还将废糖蜜深加工成高活性酵母、酵母抽提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目前企业已形成年产酵母4万吨、酵母抽提物2万吨的规模。

 一根甘蔗被“榨”出更大的价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有了底气。无论对制糖企业还是对广西千万蔗农而言,新榨季都值得期待。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