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科技兴渔——科技助力渔业再掀新浪潮

原产于南美洲的白对虾是我国养殖对虾的支柱品种,年产量超过180万吨,但种源被国外垄断,导致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国内水产领域领军企业,借助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开展育种技术攻关,先后培育新品种12个,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核心种质已连续选育5代以上。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近年来,我国各级渔业部门、涉渔科研院所和渔业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和水域生态安全等问题,加快水产科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解决产业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科技问题,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7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43项、范蠡科学技术奖115项,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为渔业快速发展、渔民持续增收、渔区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种业创新带动产业领跑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这个古老而新兴的行业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958年,以钟麟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先后攻克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结束了养殖鱼苗依赖天然捕捞的历史;1972年,叶轮增氧剂的发明和推广,开创了中国池塘养鱼高产新纪元;1987年,“大黄鱼之父”刘家富首次实现了大黄鱼完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的技术突破;1999年,雷霁霖院士解决了大菱鲆年周期内分批采卵、多茬育苗等技术难题,实现百万尾苗种重大突破,并首创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渔业部门和一代代渔业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攻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以科学技术的一次次突破,掀起渔业产业发展的一次次浪潮。科技为我国渔业腾飞插上“中国芯”,极大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在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遗传改良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国内外100余批次的高抗品系种质资源,构建了保种规模可达500个家系的种质库。”邦普种业科技公司罗坤表示,不仅培育出3个新品系,而且研发的双循环养殖技术成功实现SPF种虾的规模化培育,可实现5万对SPF种虾培育。

 “过去10年,我国水产育种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建成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国际上率先破译了牡蛎、半滑舌鳎、鲤鱼、鲫鱼、牙鲆、南美白对虾、扇贝、海带等50余种水产经济物种全基因组图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认为,“基础研究的突破为育种技术创新提供了原动力。”

 近十年,我国发掘了20多种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技术,解决了鱼类性别控制的技术难题;研制了“鱼芯1号”等多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为抗病高产良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淡水鱼类远缘杂交育种取得突破,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无肌间刺鲫、团头鲂,并获得稳定遗传。在新品种培育上,截至2022年共审定水产新品种266个,其中近十年培育审定水产新品种196个。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渔业科技共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培育新品种61个,获得专利685项,形成技术成果791个,制定渔业规范和标准1035项,建设综合试验站25个,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升至2020年的63%。

 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养殖

 立冬时节,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光明集团8万多亩改造后的标准化池塘里,增氧机翻起白色水花、自动投喂机均匀喷洒饵料。

 “对投喂的精准管控和自动增氧,实现饲料、 成本的节约。”集团该项目技术人员介绍,我们的智慧渔业养殖系统利用物联网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大数据技术,在养殖生产过程各环节进行自动控制,实现定时、定点、定量投喂,全天实时监测水质变化,配合无人机、无人船等设备,大幅提高了鱼塘生产管理效率和安全性。每年向上海供应淡水鱼5万吨。“原先每个人只能管理100多亩的塘口,系统建成后人均管理面积达到上千亩。”

 智慧养殖系统有效避免投入品的滥用和过度,在节本降耗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今,我国水产养殖实现从传统的池塘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的转变,推动养殖生态绿色转型的动力是渔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和探索。

 在杭州千岛湖,“一湖一策”增殖技术与三产融合模式构建,传统的大水面增殖生产正在转型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水渔业”;在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渔连作技术改变了千百年来当地只种一季水稻的耕作模式,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千年梯田焕发了新机;在甘肃景泰盐碱地农业区,“挖塘降水、抬土造田、以渔治碱”渔农一体化综合利用方案,让昔日贫瘠的盐碱地成为鱼虾欢跃的生态绿洲。

 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用地用水矛盾凸现,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特别是近年来渔业生产空间持续减少,2016年以来水产养殖面积平均每年下降131万亩。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深远海、内陆大水面、盐碱地、稻田等新兴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种资源,必须依靠科技。

 渔业科技创新破解了发展空间和资源约束。目前,我国已建设大宗淡水鱼、特色淡水鱼、海水鱼、虾蟹类、贝类和藻类6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渔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部重点实验室38个,初步建立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为基本框架的渔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广对虾工厂化生态养殖等53项主推技术,精准营养、疫病防控技术等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

 装备升级让养殖走向深蓝

 “‘经海003号’平台提网收鱼正式开始!”今年“五一”前夕,在山东烟台市南皇城岛海域,随着指挥员的一声指令工作人员启动按钮,20台绞车和56个滚筒缓缓转动,3000平方米的渔网从30米深的水中慢慢升起顺利到达预定水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随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全面升级,为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渔业产业从近岸向海上、从近海向远海延伸,提供了技术保障。

 “经海003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座智能化网箱,它的运行成功标志着经海系列网箱从设计、建造、养殖到收获实现标准化。网箱还搭载5G通讯、海洋数据监测以及水下监控等多种系统,每个平台只需要4名工作人员就可以实现数十万尾海鱼的养殖。

 2021年6月,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养殖的首批三文鱼喜获丰收,这是在黄海利用冷水团实现了温暖海域冷水鱼规模化养殖的世界性突破;2022年7月,我国建造的第一艘专业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交付使用,满足南极ICE-A冰区及-25摄氏度超低温环境营运要求,年捕捞能力可达10万吨,将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带来更多的饲料蛋白。

 2022年9月,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建造,世界首艘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1号”养殖大黄鱼起鱼上市。该船每年生产大黄鱼3700吨,“船载仓养”技术和装备实现了领跑世界的全新突破。

 “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鱼类学家雷霁霖就基于我国海域特点提出了养殖工船的构想。”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大菱鲆分会会长雷东介绍,40年后,国内研发设计制造团队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等多项关键技术,制造的该艘养殖工船算是完成了雷院士的夙愿。该船拥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为拓展渔业空间提供产业发展新路径,为发展深远海养殖提供了“中国方案”。

 “十三五”以来,我国成功设计研发了多款深远海桁架结构大型智能网箱、工程化大型养殖围栏。远洋精准捕捞技术研发加快,研制出远洋深水拖网绞机、南极磷虾专用拖网、过洋性深水拖网等高效网具,深水拖网绞机、自动鱿鱼钓机、节能集鱼灯等大部分船载设备实现国产化。我国渔船渔具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遥感信息助力渔场探寻,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生态高效渔具和精准捕捞技术不断完善,渔业装备中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为深耕海洋资源创造了完备的条件。

 “回顾历史,我国渔业科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突破,渔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巨大、功不可没。”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表示,“新阶段,渔业踏上新征程,我们需要依靠科技新动能,开辟发展新领域,培育竞争新赛道,展现产业新优势,切实形成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增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作者:冯建伟 来源:农民日报
  • 农业合作社

山东省亿诚养牛专业合作社

介绍:山东民安集团亿诚牧业常年供应各种肉牛、肉羊、肉驴、鲁西黄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

顺景水果专业合作社

介绍:沙糖桔品种具有无核,果色鲜艳,含糖量高,肉质清甜、爽脆化渣、皮薄汁多,口感蜜味清

山东省潍坊市农产品供销合作社

介绍:潍坊临朐是山东重要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其中山楂、桃最为出名,两种水果一直受到客户

山东平邑县武台葡萄产销合作社

介绍:藤稔葡萄 藤稔葡萄 果圆形,粒巨大,一般粒重20-35克,果穗重500-
  • 市场大户

武香玉

主营:水产、副食

王玉芳

主营:螃蟹

邓双林

主营:本公司经营大米类,主要是京山桥米及糯米系列、泰国香米系列、四川营养粉等。品种齐全

卢山

主营:白萝卜、菠菜、花菜、黄瓜、蒜薹等各种蔬菜

孙冰梅

主营:鲜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