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织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工作人员深入田间进行农安科普。 受访者供图

“这份手册是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修订亮点,请您关注一下。”

端午前夕,为保障青岛市民假期间的“舌尖安全”,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异常忙碌。在做好技术保障的同时,该中心青年先锋队、“益心护农”志愿服务队深入合作社、社区、校园等开展农安科普“五进”活动,通过流动宣传点、面对面宣讲,向农户普及科学用药、规范施肥等技术,向公众科普农产品安全消费理念,推动农安知识深入人心。

此次为期15天的农安护航专项行动正是青岛市始终聚焦农安、重视“舌尖安全”的缩影。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聚焦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以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为目标导向,构建起“源头防控严、技术赋能强、保障体系实、产业增效显”的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全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

四色预警 打造智慧农安平台

来到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的是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数据——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关键信息被精准归集。

在这片电子“农田”之上,一张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一张图”正悄然运转,以绿、蓝、橙、红四色标注着风险等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装上可观测的“数字地图”。

这张“数字预警图”,是青岛依托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打造的监管利器,将分散的风险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四色信号”。“绿色代表样品合格,且无残留检测数据;蓝色表示样品有药物残留检出数据,但均在安全范围内;橙色亮起,代表样品检出禁限用药物,尽管尚未超标,应高度警惕;红色最为严重,意味着样品不合格,存在常规药物残留超标或禁限用药物超标问题,为监管部门敲响警钟。”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万思敬介绍。

预警图的高效运转,得益于背后“监测-研判-决策”的精密闭环。青岛创新构建“月度提示、季度专报、年度总结”三层研判机制:月度提示聚焦苗头性问题,季度专报深度解析区域性与季节性风险规律,年度总结则提炼全局性策略建议。这一机制彻底扭转了传统监管的被动局面,将防线从“事后处置”前移到“事前预防”。

不仅于此,青岛将全市14.5万余家农业生产主体、3914家农药生产经营主体、84家镇级农产品快速检测站点全部纳入智慧农安平台,全面实现了投入品来源可查、过程可控、流向可追。

“风险预警一张图是青岛推进农安智慧监管的关键落子。”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统筹调度监测数据的关键作用,深度挖掘潜在风险隐患,真正实现事先预警,将监测监管工作前置。”

标准化赋能 农产品品质“看得见”

将生产环节挪进大棚、搬进工厂,通过标准化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粗放的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得以严格把控。

多年来,青岛市始终以产品为核心,全域推广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规范,针对茶叶、畜禽养殖等10大品类开展定制化指导。培育21家国家级示范主体,崂山区获批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县,青岛市农安中心入选全国首批技术机构,形成“示范引领、区域试点、技术支撑”的标准化发展格局。

走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的艾泽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声不断,从将苹果木打碎发酵后通过地下管道输送至设备开始,称重搅拌、原料分配、装包、灭菌、接种、培养……香菇菌包的生产全流程都在车间流水线上进行。

“以前很多环节都靠人工进行,对经验的依赖性很高,而且容易产生差异,香菇品质不可控。自从引入全自动、智能化食用菌生产线后,菌种周年生产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年产3000万包菌棒,生产全程数字化可追溯,极大地提高了菌包生产的标准化程度,确保每一朵香菇品质如一。以前全流程下来要用到400人以上,现在只需要70人左右,节约了80%以上的人工。”该公司综合部副部长崔誉舰告诉记者。

沿着参观通道一路走下去,一摞摞椭圆形的菌棒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然后被叉车运往培养车间。

推开培养车间的大门,冷气迎面而来,一架架摆满了菌棒的钢架整齐地站满车间,高至屋顶,架子边挂满了泛着白光的灯串,与冰冷的钢架颜色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么高,菌棒是如何上去的呢?

崔誉舰说这依靠全自动无人上下架系统,只需一人操作,就能实现菌棒的自动输送、自动上下架、网格架的自动定位等功能,有效提高了菌棒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与传统设备相比,能够节约近20%的劳动力成本,还配备异常报警显示功能。

在这里能完整地看到菌包里菌丝从萌发到成熟的全过程。灯串主要模拟自然界中的弱光,通过灯光的刺激,促使菌包颜色从白色逐步转为褐色,70-90天之后达到生理成熟期,将外层膜脱掉,就可以运到智慧养菇棚出菇培养了。据介绍,在对环境的精准调控下,三天就能出菇,七天就能采摘。

“不仅如此,咱们刚刚看到的所有设备都是实时采集生产中的数据,并上传给我们公司的智慧大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指导生产和研发。”崔誉舰告诉记者,目前,由公司培育的莱西香菇登榜2025年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月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外汇收入可以达到3500万美元。

五位一体监测 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离不开每一级监管人员的努力。近年来,青岛市构建多维监测网络,创新“监督抽查、例行监测、暗访抽查、执法抽检、公益检测”五位一体监测模式,以立体化网络精准覆盖13万余家生产经营主体。

青岛市莱西市店埠镇是蔬菜大镇,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还有12000多亩的设施大棚,镇上建有200多家冷库,大量来自本地、外地的蔬菜在这里集散。

为确保店埠镇产出的蔬菜能够吃得放心,不给“店埠萝卜”“店埠蔬菜”等招牌抹黑,店埠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的三位监管员肩负起这沉甸甸的责任。

“如果在监管上不严控各个环节,就不能保证老百姓买到放心的农产品。”店埠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树起告诉记者,“对此我们建立了网格化的监管体系,每个村都有村级协管员,协助我们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工作、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等。”

每颗从店埠镇田间地头出产的蔬菜,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是“标配”。

莱西市农业农村局统一印制的承诺达标合格证每一张每一页都有编号,农户蔬菜要上市或者有人来收购蔬菜的时候,需要到村级协管员这边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用本人的身份证登记信息,带证入市,便于追溯。“我们将冷库也纳入了监管体系,外来的农产品要进冷库也必须带上产地开具的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如果检测到农残超标等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户,归属外地的,就移交到产地的相关部门。”赵树起介绍。

为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和覆盖度,今年,店埠镇已经组织了三次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联合执法。

“来自农业执法、食药环大队、公安、市场监管执法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加起来得将近20号人,第一次抽检了5家,第二次抽检了7家,第三次抽检了10家。通过逐步摸索,一方面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抽检力度,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震慑作用,三次抽检全部合格。”赵树起说。

这几年,通过不断组织培训、进行联合执法等行动,冷库经营人员的意识发生转变,对入库农产品的把关日益严格。

“以前冷库没人管,现在他们出去收货,要求必须提供合格证,或者在当地找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农残超不超标,带着检测报告回来入库,相当于在产地源头上多把一道关。”赵树起对这样的转变感到很欣慰。来源:农民日报
  • 农民经纪人

玉田县环宇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主营:中甘甘蓝-铁头包菜-北京三号白菜-秋绿60-黄心白菜-荷兰土豆-早大白马铃薯-长

共青城供销社

主营:果品 畜牧 水产

许学江

主营:养鸡专业户

薛立俊

主营:禽蛋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