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抓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依托“寒地、黑土、天蓝、水绿”生态资源优势,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作为保障和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主抓手,推动棚膜经济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高效化发展。
蔬菜供给能力实现新提升
吉林市深入实施省“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2023年新建棚室面积5000亩,超额完成省下达4500亩的指标任务,棚室总面积达3.2万亩,产量12.5万吨。其中,日光温室面积1万亩,产量5万吨;塑料大棚面积1.5万亩,产量6.2万吨;拱棚7000亩,产量1.3万吨。全市休闲采摘园区发展到200余个,采摘温室1000多栋,采摘品种包括草莓、大樱桃、黄桃、西红柿、黄瓜等各类果蔬品种。这些棚室通过休闲采摘、会员配送等方式销售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
棚膜经济发展开创新模式
吉林市通过采取农民自建、村民共建、合作社领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创新棚膜经济增收模式。
“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模式,以丰满区金丰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典型代表。企业联合村集体建设棚膜园区,带动150户以土地入股,实现“一地三收”,即租金收入保底、参与效益分红、务工劳动收入,与农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园区已解决150名当地农民就业,农民务工年收入360多万元。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永吉县东朋蔬菜种植合作社为典型代表。企业投资建设棚膜园区,由合作社负责经营,带动540余户农民,每户每年仅打工收入达2万余元。
“合作社联合社+农户”模式,以丰满区绿兴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代表。他们实行品种、标准、技术、品牌、销售“五统一”,每年生产两茬果菜、三茬叶菜,每亩棚室纯收益高达5万元,带动农民350余户。
家庭农场自主经营模式,以永吉县口前镇春登村众信家庭农场为代表。他们采用新型日光温室、温室大棚交替建设的新设施,年生产小白菜、生菜等叶菜6至7茬、总产量100余万斤,带动3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
村集体建设模式,以龙潭区江北乡棋盘村为代表。村集体流转农民土地,建设棚膜园区,村民离地不离田,到园区打工,年安置60名村民就业。
棚室设施建设再上新水平
吉林市始终坚持高标准、集群化建设棚膜经济产业园区。
棚膜设施现代化。永吉县卓远温泉引进荷兰智能化、工厂化先进生产模式,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的样板。丰满区金丰现代农业园区采用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设,冬季不加温可生产果菜。永吉县众信家庭农场推广新型棚室建设模式,不破坏耕层,不需要加温生产蔬菜。2023年,吉林市组织申报老旧棚室改造项目14个,改造棚室284栋,面积390亩,棚膜设施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产业园区规模化。吉林市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要求,30亩以上集中连片棚膜园区7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园区22个。2023年,新建30亩以上集中连片园区6个,申报省补贴项目6个,可争取到位奖补资金500万元。
家庭棚室多元化。吉林市引导农民利用庭院空闲地建设简易温室、普通塑料大棚等,从低成本起步,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规模。目前,全市家庭棚室面积3300余亩、2500多户,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有效提升了温室的生产能力。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潘明表示,今年,吉林市继续大力推进棚膜产业发展,计划新建棚室面积4500亩。他们已将全市的棚膜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再由各县(市)、区把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街),每月定期调度、督导情况,层层压实责任;研究印发《吉林市2024年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明确了全年棚膜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夯实了工作基础;持续开展“双百共建”行动,组织有关设施农业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精准对接23家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全程跟进开展生产技术指导服务。作者:李婷 张添奥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