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味”赋能“黄金穗” 鲜食玉米香飘北方

——2025中国北方鲜食玉米大会在津举办 搭建全产业链平台
 
 盛夏的津沽大地,田野间色彩斑斓。金灿灿、雪莹莹、紫彤彤的鲜食玉米穗迎风挺立,饱满的颗粒泛着光泽,成为绿色田野的风景线。这色香味俱全、营养口感俱佳的“黄金穗”,正日益成为市民餐桌不可或缺的“鲜”力量。

 日前,2025中国北方鲜食玉米大会在天津成功举办。大会以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市民“菜篮子”为目标,搭建起一个集品种展示、科技交流、产销对接、产业研讨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成果丰硕,尽显天津都市农业蓬勃发展的“鲜”活力。

 优“种”纷呈,科技育种结硕果

 大会成为国内外种业创新成果的“竞技场”。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区及韩国、越南、泰国等国的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踊跃参展,现场集中展示鲜食玉米新品种超过300个。

 经过严格评选,33个优秀品种脱颖而出。这些品种不仅抗性好、产量高,更以“口感”取胜——皮薄无渣,香甜软糯,代表了国产鲜食玉米育种的最新水平。其中,深圳市拖车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甜糯一体玉米新品“燕窝雪糯”成为全场焦点。公司负责人李静介绍,该品种在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专家指导下育成,棒形修长(单穗重可达0.8-1.4斤),独具“甜糯同粒”特性,糖度高达16~20度,货架期长,适宜远销。“煮熟后爆汁爆浆,冷吃不硬不反生,Q弹粘糯,市场供不应求。”李静的话语中透着自豪,这正是科企深度融合释放的创新动能。

 鲜食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金危危院长带领下,他们潜心选育出包括本次大会获奖品种“天农黑甜21”在内的一批良种;致力于鲜食玉米智慧标准化栽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积极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搭建产学研平台,加速成果转化。

 今年4月,天津市首家聚焦鲜食玉米产业的教授工作站,也在武清区陈咀镇正式落户。金危危院长带领专家团队,以5年为期,承诺为陈咀镇打造“京津冀鲜食玉米小镇”提供全产业链科技护航——从“一粒种”的选育推广,到“一口粮”的品质保障,再到品牌塑造与价值挖掘。目前,工作站已成功开发出玉米须茶、玉米发糕、玉米冰淇淋等特色深加工产品,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探路。

 强“链”延链,破解瓶颈促升级

 鲜食玉米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加工流通环节的支撑。大会敏锐聚焦产业短板,特设产业链展示交流专区。来自山东潍坊等地的100家速冻真空包装厂、20家机械加工企业、30家包装耗材供应商齐聚一堂,集中展示鲜食玉米从田间到餐桌的“锁鲜”技术和装备,为众多加工企业解决了技术和高品质耗材的燃眉之急,现场反响热烈。

 深加工探索同样吸睛。江苏一家企业展出的有机玉米汁,选用优质鲜食玉米、有机白糖和纯净水加工而成,口感醇香,营养丰富,为鲜食玉米价值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在田间展示基地,一台来自山东的大型农机现场演示了秸秆自动化收割、粉碎、打包“一条龙”作业。“鲜食玉米浑身是宝,秸秆是上好的青贮饲料。这机器可解决了收获的大难题!”一位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边看边赞叹。高效的机械化解决方案,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更将产业链条有效延伸,提升了综合效益,现场即有多家合作社签下订购意向。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大会精准对接京津冀都市圈消费大市场,广泛邀请三地大型商超、流通商参会。在新品种展示基地,多位超市采购负责人穿梭田间,现场品鉴、比对,对心仪的优质品种当场下单,并承诺“优质优价”。“这种直面产地的对接方式高效透明,我们找到了好产品,种植户也有了稳定的销路和更好的收益,双赢!”一位采购经理表示。

 中国北方鲜食玉米大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有力推动了全国产业发展。目前,全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超千万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产业。作为大会举办地和都市农业的践行者,天津武清区鲜食玉米年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年产鲜穗约2亿穗,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从一粒种子到万千美食,从田间地头到都市餐桌,这小小的玉米穗,正串起一条充满活力的产业链,绘就津门农业现代化的新“丰”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林单丹)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